该手记内容已经得到当事人的许可,且文中人物皆为虚名。 来访:陈女士,已婚五年 主诉:长期感到与丈夫情感疏离,近期频繁因琐事争执 今日会谈中,陈女士反复提及丈夫的“冷漠”。她描述上周末发烧卧床时,丈夫照常参加球赛,仅留言“多喝水”。叙述时她手指紧绞衣角,语速急促:“他总说工作累,可连纪念日礼物都是快递来的。” 回溯原生家庭:父亲常年出差,母亲以苛责表达关切。她哽咽道:“现在我对丈夫发脾气的样子…像极了我妈。”当引导她对比两段关系时,她突然沉默,随后喃喃:“原来我一直在用愤怒测试他会不会离开。” 关键觉察出现在讨论“亲密表达差异”。丈夫曾连续三月接送她夜班,她却因未收鲜花认定对方敷衍。咨询中首次尝试换位思考:“他通勤两小时接我,是不是他的在乎?”眼泪无声滑落。 本次突破:陈女士主动提出今晚暂停指责,先询问丈夫“球赛好玩吗”。咨询结束时轻声道:“或许我们都在用自己懂的方式爱人,只是频道没对上。” 案主开始区分“行为”与“动机”,但将自我价值绑定伴侣回应的模式仍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