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内耗型自我”和解的300天:从困在情绪里,到慢慢活出松弛

一、被内耗缠上的日子:我像抱着一块湿海绵生活 300天前的某个周一清晨,我坐在办公桌前,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工作文档,手指悬在键盘上半小时,一个字也没敲出来。前一天晚上,我因为同事一句“这个方案好像不够落地”反复失眠,翻来覆去回想自己汇报时的表情、说过的每句话,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适合做策划。 那时候的我,像抱着一块吸满了负面情绪的湿海绵生活——明明没做多少事,却总觉得身心俱疲;一件小事没做好,就会陷入“我怎么这么没用”的自我攻击;就连周末计划出门,也会提前焦虑“会不会遇到堵车”“天气不好怎么办”,最后干脆宅在家,却又在傍晚为“浪费了一天”而自责。 有次和朋友约饭,她看着我反复纠结点哪个菜,忍不住说:“你好像总在跟自己较劲。”这句话像一根针,戳破了我一直不愿承认的状态:我被困在“内耗”里了。那些反复的自我怀疑、无意义的焦虑、对过去的纠结和对未来的担忧,正在一点点吞噬我的精力,让我活得越来越紧绷。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内耗”,本质上是“大脑的过度思考”与“行动的停滞不前”之间的矛盾——我们把太多能量花在了情绪的拉扯上,却没有力气推进真正重要的事,最终陷入“越焦虑越拖延,越拖延越焦虑”的恶性循环。 二、打破内耗的第一步:看见“情绪陷阱”,而不是被它控制 意识到自己在內耗后,我开始尝试做一件事:像“旁观者”一样观察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牵着走。这是我从一本心理学书籍里学到的方法,起初觉得很刻意,后来慢慢发现,这是打破内耗的关键一步。 有次我因为给客户的回复晚了半小时,开始疯狂焦虑:“客户会不会觉得我不?会不会影响后续合作?”脑海里甚至已经浮现出“项目黄了”的画面。这时候,我突然想起“旁观者视角”,于是试着在心里对自己说:“现在你因为‘回复晚了’这件事感到焦虑,担心客户的看法,对吗?” 当我这样说的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没有再陷入“焦虑的细节”里,而是开始理性思考:“客户之前沟通时很温和,或许不会在意这半小时;现在最重要的是尽快回复,说明情况并道歉,而不是在这里想东想西。” 从那以后,我养成了一个小习惯:每当感到焦虑、纠结或自我否定时,就拿出手机备忘录,写下三句话: 1. 我现在的情绪是什么?(比如“焦虑”“自责”“担心”) 2. 引发这个情绪的事情是什么?(要具体,比如“汇报时忘词了”,而不是“我搞砸了一切”) 3. 这件事最坏的结果是什么?真的会发生吗?(比如“汇报忘词”的最坏结果是“需要重新讲一遍”,而不是“我被开除”) 慢慢发现,很多让我们陷入内耗的“大事”,其实都是被情绪放大的“小事”。当我们能清晰地“看见”情绪背后的原因,而不是被情绪淹没时,就已经迈出了摆脱内耗的第一步。因为内耗的可怕之处,从来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过度解读”和“灾难化想象”。 三、3个“反内耗小习惯”:把能量拉回“当下”,而不是浪费在“空想”里 如果说“看见情绪”是打破内耗的前提,那“把能量拉回当下”就是摆脱内耗的核心。这300天里,我试过很多方法,最后留下了3个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反内耗小习惯”,它们帮我把注意力从“纠结过去、焦虑未来”,转移到了“做好眼前的事”上。 第一个习惯是“5分钟启动法”,用来对抗“拖延型内耗”。以前我总因为“任务太难”“没准备好”而拖延,比如写方案时,总觉得“要先查够资料才能开始”,结果查了一下午资料,一个字没写,还因为“没进度”而焦虑。后来我开始用“5分钟启动法”:告诉自己“只做5分钟,做不下去就停”。比如写方案,就先花5分钟列个提纲;收拾房间,就先花5分钟整理桌面。 神奇的是,大多数时候,当我开始做5分钟后,就会自然而然地继续做下去——因为内耗的“阻力”,往往来自“开始前的恐惧”,而不是“做的过程”。5分钟的小目标,降低了“开始”的门槛,也让我在行动中逐渐找回掌控感。 第二个习惯是“‘完成’优先于‘完美’”,用来对抗“完美主义型内耗”。我以前是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一篇文章要改五六遍才敢发,一个PPT要调整无数次字体和排版,结果往往是“因为追求完美而迟迟不敢交付”,最后不仅耽误了时间,还因为“没达到自己的预期”而自我否定。 后来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则:所有任务先追求“60分完成”,再考虑“80分优化”。比如写文章,先把想表达的内容完整写出来,不管有没有错别字、逻辑是否够顺畅;完成后再花时间修改。这样一来,我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发现“60分的初稿”其实已经比“0分的完美空想”有价值得多——很多时候,“完成”本身就是一种胜利,而“完美”是在“完成”的基础上慢慢打磨出来的,不是一开始就能做到的。 第三个习惯是“每天留10分钟‘放空时间’”,用来对抗“过度思考型内耗”。以前我总觉得“空闲时间就该用来做事”,比如通勤时刷工作群、吃饭时想接下来的计划,结果大脑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反而更容易陷入胡思乱想。后来我开始每天留10分钟“放空时间”:比如晚上睡前,关掉手机,坐在椅子上发呆;或者通勤时不看手机,只观察路边的树、来往的行人。 刚开始我很不适应,觉得“这10分钟浪费了”,但慢慢发现,这10分钟的“放空”,其实是在给大脑“充电”——当我们不再强迫自己“一直思考”,大脑反而能从“过度思考”中解脱出来,恢复精力。就像手机用久了需要“清理后台”,我们的大脑也需要“放空时间”来清理“内耗的思绪”。 四、300天后的改变:不是没有内耗,而是学会了“与它共处” 现在的我,依然会有内耗的时候——比如遇到重要的汇报,还是会提前焦虑;一件事没做好,还是会有片刻的自我怀疑。但和300天前不同的是,我不再会被内耗“困住”,而是能更快地从情绪里走出来,把精力拉回当下。 上周我给一个重要客户做汇报,过程中因为紧张,漏了一个关键数据。放在以前,我肯定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反复纠结“刚才怎么会忘”,甚至影响后面的讲解。但那天,我只是在心里对自己说:“没关系,接下来补一句就好,别因为这件事影响整体节奏。”然后平静地在后面的内容里补充了数据,最后客户不仅没在意,还夸方案“很有想法”。 汇报结束后,我没有像以前那样“复盘焦虑”,而是给自己买了一杯喜欢的奶茶,告诉自己:“你已经做得很好了,虽然有小失误,但及时调整了,这就够了。” 这300天的经历让我明白,摆脱内耗,从来不是“完全消除内耗”,而是学会“与内耗共处”——我们不必要求自己“永远不焦虑、不纠结”,但可以学会在焦虑来临时,不被它控制;在纠结时,不浪费过多精力;在自我否定时,能给自己一点包容。 内耗就像影子,只要有光,就会存在,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向光”——把注意力放在那些能让我们感到充实、快乐、有价值的事情上,比如完成一个小目标、和朋友聊一次天、读一本喜欢的书。当我们的生活被这些“正向的事情”填满时,内耗的影子,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现在的我,终于不再抱着那块“湿海绵”生活了——不是海绵消失了,而是我学会了拧干它的水分,把它变成一块能帮我擦掉负面情绪的“干海绵”。希望你也能慢慢找到和内耗相处的方式,从“困在情绪里”,到慢慢活出属于自己的松弛感。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