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不吼不叫立规矩

家庭,是孩子人生旅程中的第一所学校。它不仅为孩子提供爱与支持的温暖港湾,更是孩子人格塑造、习惯养成的关键场域,对孩子的一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深远持久的影响。 在孩子成长进程中,不少家长秉持“给予孩子充分自由”的教育理念,期望孩子能在宽松无拘的氛围中自在成长。然而,当遭遇孩子躺在地上撒泼打滚、没完没了哭闹等情绪失控行为时,家长们常常除了吼叫压制,便陷入无计可施的困境,甚至开始质疑自身教育方式,懊悔未能尽早为孩子立下规矩。 吼叫教育短暂“成效”下的隐患 生气时靠吼孩子来让他们听话,这种情况颇为常见。有些家长能较好地控制情绪,很少这么做;或者孩子较为懂事、守规矩,家长便能心平气和地陪伴,无需靠吼管教。 吼叫,似乎是许多家长教育孩子时最易陷入的误区。当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时,家长情绪容易失控,一声怒吼便脱口而出。很多父母觉得这样孩子能立马变乖。可实际上,吼叫带来的往往是短暂的顺从,留下的却是不可想象的隐患。 长期被吼的孩子,容易变得胆小怕事、缺乏自信,做什么都看大人脸色,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生怕再惹爸妈生气。此外,吼叫还会损害亲子关系,导致家庭氛围紧张,孩子会逐渐丧失对父母的信任,与父母渐行渐远。 “爱孩子”与“立规矩”二者缺一不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家庭里,永远不能缺少规矩。 《家庭教育》一书中写道:“有规矩的自由叫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放肆。” 爱孩子与立规矩,从来不是单选题。 从小给孩子立好规矩,以恰当的方式加以引导和教育,让孩子懂得爱自己、爱家人,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坚决不能做的,远比等孩子不听话之后,再生硬地吼叫、打骂、管教有效且重要得多。 曾经在一儿童绘本上看到一个故事: 儿子问:“如果我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 妈妈说:“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把羽毛收拾起来。” 儿子问:“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 妈妈说:“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 故事中,妈妈不厌其烦地向孩子保证“我永远爱你”,同时又不忘强调:孩子,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要承担你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孩子犯了错,父母不能帮孩子逃避,而应该让孩子敢于承认错误,学会承担责任。 这才是“立规矩”的意义所在。 立规矩,不是单方面的强制 规矩不是强加给某一人的要求,而是家里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原则。 父母在制定规矩时,如果没有把自己算进去,甚至一边给孩子立规矩,一边自己破坏规矩,那只会让孩子心生反感。 所以,不要单向地给孩子立规矩,家里所有的规矩,家里所有的成员都要遵守。 家庭里立下的规矩,影响着家庭里的每一个人,父母也应该用规矩严格要求自己。 否则,那不叫规矩,而是命令。 规矩的目的不是禁锢,不是限制,而是教育。 一个有规矩的家庭,目的也不是培养出一个“听话”的木偶,而是一个人格独立、德行兼优的孩子。 父母的一举一动,会深深烙印在孩子的心底;家庭的环境,会最终反映在孩子未来漫长的人生之中。 父母改变观念,陪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才是培养优秀孩子的灵丹妙药。 父母之爱子,是天性也是本能。如果是在父母溺爱下长大的孩子,成长的只是身体,而非心智。 父母无休止、无条件地付出,只能养出寄生虫式的巨婴,没有半分反哺感恩之意。 不知道感恩的孩子,即便父母付出再多,在他的眼里也不过是常态,一旦这种常态被打破,心中的怨恨就会吞噬他。 很多父母都恨不得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送给孩子,但其实,最好的东西往往是不需要刻意去寻找的,因为它一直在身边。 那便是高质量的陪伴,是坚定的眼神和深沉的爱。 有个比喻说得极妙:“养孩子如放风筝,既要它飞得高,又要它不断线。” 规矩,就是那条线。 孩子可以自己去往广阔的天地,而规矩的意义,是让他守得住本心,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迷失了方向。 一个有规有矩的家庭里,夫妇有和,长幼有序,父子有亲,家风自正。 爱与规矩并行,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教。 这4条规矩必须让孩子从小养成 规矩一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如果孩子出现了粗俗的言行,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以后不能这样做了,这是粗野的行为,是不对的、要挨批评的。”然后家长引导孩子,让他自己反省,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样的事情。 这个规矩能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状态,学会如何对待自己想要的东西,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待他长大后,他也会用这套模式去对待周围的人,变得更加理性、为他人着想。 规矩二别人的东西不可以随便拿 有的孩子往往很难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拿,觉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 这样的情况,家长们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界限。 这个规矩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区分“你的”“我的”,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取,而“我的”东西一定要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孩子才能更懂得尊重他人。 规矩三不可以随意打扰别人 当孩子遇到好的事情时,比如受到老师表扬、交到新朋友等,总会很兴奋地想要把它告诉爸爸妈妈,无论父母在做什么事情他们总会毫不犹豫地打断。有的父母还会选择“孩子第一”,允许孩子在任何时候打断自己,并会高兴地进行回应,这样的态度容易让孩子养成不顾一切打扰别人的坏习惯,甚至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 如果发现孩子有随意打扰别人的习惯,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帮他改正,并告诉他:“随便打扰别人是很不礼貌的,试想一下,如果你正在专心地做事,我们过来不断地打扰你,你是否会高兴呢?”用心平气和的语气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让他知道被别人打扰是一件令人不悦的事,然后顺势给他立下规矩。 这个规矩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让他懂得当别人在忙的时候不应去打扰,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更容易交到好朋友,融入集体。 规矩四做错要道歉,也有权利要他人道歉 许多家长会觉得“孩子还小”,很多事情会处处让着,就算孩子犯错不道歉,也会心软原谅。这样的处理方法,只会让孩子觉得做错事没什么大不了,反正爸妈始终都会原谅我的。孩子没有了约束感,便会为所欲为,甚至犯下更严重的错误。 从小就要教孩子,做错事要道歉,这样才是懂礼貌的好孩子。在孩子犯错时,除了教育他之外,可以要求孩子对自己说一声对不起;如果是爸爸妈妈错怪孩子了,也要及时地向孩子道歉,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跟孩子一起遵守规矩。 这个规矩能让孩子学会礼貌待人,诚实地面对并有勇气主动承认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反省自己,也逐渐开始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了。 爱孩子,是我们的本能;给孩子立规矩,让他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人,是我们的责任。 爱与规矩的并行,才能成就孩子的美好未来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