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原则

归因原则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断和解释时所遵循的准则,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归因原则: 海德的共变原则 归因通常是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找出行为与各种可能原因之间的联系。如果某个因素与行为同时出现或消失,即存在共变关系,那么这个因素就更有可能是行为的原因。例如,小李每次去吃海鲜都会过敏,而其他时候不会,那么海鲜很可能就是导致他过敏的原因。 凯利的三维归因原则 • 区别性:指行为主体的反应是否只针对某一特定刺激物。例如,小周只对某一位老师的课不感兴趣,而对其他老师的课都很积极,那么就可以从区别性高的角度,推测他对这位老师有特别的看法。 • 一贯性:指行为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下是否稳定。如果小周一直都不喜欢这位老师的课,说明一贯性高,更倾向于内部归因;如果只是偶尔不喜欢,一贯性低,则可能是外部因素导致。 • 一致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的反应是否相同。如果其他同学也都不喜欢这位老师的课,一致性高,那么可能是老师的教学方式等外部原因;如果只有小周不喜欢,一致性低,可能是小周自身的内部原因。 韦纳的成败归因原则 • 控制点:分为内部和外部。例如,考试取得好成绩,如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就是内部归因;如果认为是题目简单或运气好,则是外部归因。 • 稳定性:原因在时间上是否稳定。能力相对稳定,而努力和运气则不稳定。 • 可控性:原因是否在个人控制范围内。努力是可控的,而能力、运气、任务难度通常是不可控的。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后续的动机和行为。例如,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个体可能会在下次更加努力;若归因于能力不足,可能会产生沮丧情绪,降低努力的动力。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