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得不到的爱,总让人执着?

咨询中常遇到这样的来访者:明明知道对方不合适,却对“未得到”的爱执念难消。这份执着并非源于爱本身,而是大脑编织的三重“心理陷阱”。 首先是“蔡格尼克效应”在作祟。人类对“未完成事件”的记忆远深于已完成的事,爱情里的“未得到”就是最典型的“未完成态”。大脑会不自觉放大对方的优点,甚至脑补出完美结局,让这份遗憾变成挥之不去的执念,实则是对“完整感”的心理渴求。 其次,执念常与“自我价值”绑定。很多人会将“得不到”解读为“我不够好”,于是通过持续追逐证明自己——“只要他爱上我,就说明我是值得被爱的”。这种将自我价值寄托于他人认可的逻辑,只会让执念越缠越紧。 最后,“想象滤镜”美化了真相。未得到的关系里,我们看到的多是自己投射的理想形象,而非真实的对方。就像隔着雾看风景,朦胧中放大了美好,忽略了现实的棱角。 放下执念的关键,是戳破这层滤镜:问问自己,执着的是那个人,还是“被爱”的证明?当把对他人的关注拉回自我成长,“未得到”便会从执念变成过往。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