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自己是否存在心理创伤,核心是观察创伤事件后的异常反应是否持续存在、影响正常生活,而非单纯看是否经历过负面事件。以下是3个关键判断维度,可对照自查: 1. 是否经历过“创伤性事件” 首先需明确,心理创伤的前提是经历了超出普通压力的“创伤性事件”,常见类型包括: - 直接经历:如暴力攻击、事故、自然灾害、虐待(身体/情感/性)、重大疾病等。 - 间接经历:如亲眼目睹他人遭遇严重伤害/死亡、反复接触创伤相关信息(如救援人员、医护)、亲近的人遭遇创伤。 - 其他:如长期处于高压/恐惧环境(如长期校园霸凌、家庭冲突),也可能形成“慢性创伤”。 2. 是否出现持续的“创伤后反应” 经历事件后,若出现以下反应,且持续超过1个月,需警惕心理创伤可能: - 情绪与认知层面: - 长期情绪低落、麻木,对以前喜欢的事失去兴趣; - 频繁感到恐惧、焦虑、愤怒,或莫名烦躁; - 难以回忆起创伤事件的关键细节(选择性遗忘); - 对未来感到绝望,觉得“生活没意义”,甚至出现自我否定。 - 行为与身体层面: - 睡眠异常:长期失眠、做噩梦,或过度嗜睡; - 回避行为:刻意躲开与创伤相关的人、地点、话题,甚至拒绝社交; - 身体不适:无生理原因的头痛、胃痛、心慌、肌肉紧张,或容易受到惊吓(如听到声音就发抖); - 冲动行为:如酗酒、吸烟、暴饮暴食,或出现伤害自己的想法/行为。 - 思维与注意力层面: - 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影响工作/学习; - 频繁闪回:创伤画面、声音反复闯入脑海,无法控制; - 过度警觉:总觉得“危险会再次发生”,对周围环境异常敏感(如反复检查门窗)。 3. 核心判断标准:是否“影响正常生活”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若上述反应只是短暂出现(如事件后1-2周内逐渐缓解),且未干扰日常,可能是正常的“应激反应”;但如果: - 无法正常上班/上学,甚至难以完成吃饭、洗澡等基础生活事项; - 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出现明显裂痕(如因回避社交导致孤立); - 自己尝试调节(如休息、倾诉)后,症状仍无改善甚至加重。 此时,大概率存在心理创伤,需重视并考虑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