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中的“过度保护”,本质是家长替孩子规避所有困难,使其丧失直面挫折的实践机会,最终导致抗挫折能力薄弱,核心原因有三。 1. 剥夺“试错学习”机会,缺乏经验积累 孩子在尝试中难免犯错(如搭积木倒塌、学骑车摔倒),这是理解“失败与方法”的必经过程。过度保护会直接干预:“别碰,会摔疼”“我帮你搭好”,让孩子失去从错误中总结经验的机会,既不懂“为何失败”,也不知“如何改进”,遇到挫折便手足无措。 2. 弱化“自我效能感”,形成依赖心理 当家长包办一切(如替孩子整理书包、出面解决同伴矛盾),孩子会逐渐认为“我做不好,必须靠父母”,自我效能感(对自身能力的信心)被削弱。长期下来,他们会习惯性回避困难,而非主动解决,一旦独自面对挫折,极易陷入“我不行”的自我否定。 3. 模糊“挫折认知”,放大困难恐惧 过度保护让孩子生活在“无菌环境”中,从未体验过适度挫折,会误将小困难(如考试失利、被拒绝)视为“无法承受的灾难”。例如:孩子被同学拒绝玩耍,家长立刻介入“教训”对方,孩子便无法学会如何面对“被拒绝”,未来遇到类似情况,会因缺乏应对经验而极度焦虑。 抗挫折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次“小挫折”中锻炼而成。适度放手,让孩子在可控范围内体验困难、解决问题,才是培养其抗挫力的关键。 我始终在这里呀,为你留着安全温暖的角落。你心里的情绪、没说的心声,都值得被好好听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