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倾听的时光里,我见过太多被家暴裹挟的人。他们的故事里,没有戏剧化的激烈冲突,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压抑、自我怀疑,以及在“离开”与“留下”之间反复拉扯的挣扎。这些经历让我明白,家暴从来不是简单的“家庭矛盾”,而是一场以爱为名的控制,一场悄无声息的精神与身体双重消耗。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不直接离开?”但当我真正走进他们的处境,才发现“离开”二字背后,横亘着太多看不见的阻碍。首先是经济的捆绑,有些受害者长期脱离社会,没有独立收入,离开意味着失去生存的依靠;其次是情感的操控,施暴者往往擅长在施暴后示弱、道歉,用“我只是太爱你”“我下次再也不会了”编织谎言,让受害者在愧疚与期待中不断妥协;更重要的是社会支持的缺失,当受害者鼓起勇气向家人求助,得到的可能是“夫妻哪有不吵架的”“忍忍就过去了”的敷衍,向外界倾诉时,又可能遭遇“家丑不可外扬”的质疑——这些声音像一张网,将他们困在原地,让他们误以为“这就是我的命”。 我还发现,家暴带来的伤害远不止身体上的淤青与疤痕,更深远的是对自我价值的摧毁。有位倾听者告诉我,她曾无数次对着镜子问自己:“是不是我不够好,才会被这样对待?”长期的贬低、否定,让她逐渐相信“我不配被好好对待”“离开这里我什么都做不了”。这种自我认知的扭曲,比身体的疼痛更难修复——它会让受害者在关系中不断退让,甚至在施暴者暂停伤害时,产生“他其实还爱我”的错觉,陷入“施暴-道歉-原谅-再施暴”的恶性循环。 但即便身处黑暗,我也总能在他们的讲述中,看到未曾熄灭的力量。有位母亲,为了孩子开始偷偷攒钱、学习技能,她说“我不能让孩子在恐惧里长大,更不能让他觉得‘家暴是正常的’”;有位年轻人,在无数次犹豫后,终于联系了反家暴机构,虽然过程充满不安,但他说“第一次觉得,我不是在独自对抗”。这些瞬间让我明白,受害者从来不是“软弱的”,他们的犹豫与挣扎,只是在困境中寻找最优解的过程;而当他们开始思考“我值得更好的”“我可以改变现状”时,改变的种子就已经埋下。 倾听得多了,我也逐渐梳理出一些能帮他们站稳脚跟的方向。首先是“打破自我否定”,很多受害者会将家暴归咎于自己,需要让他们意识到:“施暴者的行为是他的选择,不是你的错,你不需要为别人的暴力负责”;其次是“建立小范围的支持圈”,不必急于向所有人倾诉,先找到一两个能真正理解、支持你的人,哪怕只是每次聊天能让你感到“有人在乎我”,也能慢慢积累勇气;最后是“从微小的行动开始”,比如每天花十分钟做自己喜欢的事,慢慢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或者悄悄了解反家暴的法律知识、求助渠道——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会逐渐汇聚成“我能离开”的信心。 家暴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它需要社会层面的理解与支持:需要更多人意识到“家暴不是家丑,而是犯罪”,需要相关机构能提供更便捷的庇护、法律援助,需要家人朋友能放下“劝和不劝分”的固有观念,多一句“我支持你的决定”。而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我想告诉他们:你不必等到“足够勇敢”才选择改变,哪怕只是产生“我想离开”的念头,也是一种勇气;你也不必独自承担所有痛苦,这个世界上,总有人愿意倾听你、支持你。 每一次倾听,都是一次见证——见证伤痕,也见证力量。我相信,当受害者不再被“愧疚”“恐惧”捆绑,当社会不再对家暴保持沉默,那些藏在黑暗里的伤害,终会被阳光驱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