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路过TA的房门,听见里面翻书的动静,想进去问问“今天学得怎么样”,又怕开口就变成“你得再专心点” 以前总觉得“沟通就是把道理说清楚”,所以TA垂头丧气时,我急着说“这有什么好难过的,下次努力就好”;TA抱怨“学了也没用”时,我马上反驳“你就是没找对方法”。可越说,TA的话越少,最后只剩一句“你根本不懂”,门轻轻关上,把两个人的距离隔得更远。 后来才慢慢发现:青春期的TA,情绪比道理跑得更快。那些“不想听”的背后,藏着没说出口的“我好挫败”“我需要被看见”。于是试着把“说教”换成“共振”:不说“你又闹脾气”,而是端杯热牛奶坐在旁边,说“你今天回来就没怎么笑,是不是累到了?不急,想聊再跟我说”;不打断“这题我就是不会”,而是轻声问“是不是盯着题目半天没思路,特别着急呀?我们可以一起看看”。 原来“懂”比“劝”更重要。TA关上门不是抗拒沟通,是怕自己的情绪被当成“无理取闹”;TA不想听大道理,是希望有人先接住TA的委屈。现在偶尔还是会说错话,但慢慢发现:当我先放下“要说服TA”的念头,先试着“听见TA的情绪”,TA反而会主动把书桌旁的灯调亮一点,轻声说“妈,其实今天……” 沟通从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奔赴,而是“我懂你感”的双向共振。慢慢来,那些没说透的话,那些没靠近的距离,都会在“看见”里,慢慢变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