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被夸大和骂大的孩子。差的不只是自信。

作为父母,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要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及时地给予认可和鼓励。 在我们的文化中,总是强调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遇事要多反思自己的过错等。 这种内敛,从某种程度上也让我们过于关注孩子身上的缺点,当孩子取得一点成绩时,担心孩子会骄傲,还时不时地对孩子进行一些“敲打”。 因此,就像我们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一样,我们很少得到父母的赞赏和鼓励,得到更多的总是批评、挑剔。 等到我们做了父母,我们不由自主地沿用了父母这代的教育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例如,当孩子高兴地向你回报成绩时,你的第一反应不是为孩子的进步而鼓励他,而是:不要骄傲啊,距离前10还远着!把那些错题都弄明白...... 一些过于挑剔的父母,对孩子非常严苛,无论孩子取得什么样的成绩,父母言语中表达出来的意思总是不够满意,距离100分总是有距离。 这让孩子非常有挫败感,好像自己无论多么努力,都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和鼓励。 他们吝于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欣赏、赞美和鼓励。 甚至在和其他家长交流时,这些父母透露出了自己的担心:我不敢多表扬,因为怕孩子骄傲! 我想有不少父母都是这样想的,他们怕孩子骄傲,所以不敢表扬。 当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父母不表扬、不鼓励,好像没有看到一样,好像这是理所当然的,有什么好表扬的? 可是当孩子成绩差时,当孩子犯错时,父母立即就指出来了。 这种对缺点过于关注,而对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常常视而不见的做法,其实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1、点亮优势:用鼓励放大闪光点 父母的注意力,最终会放大孩子的行为。 如果父母的注意力一直放在孩子的缺点、劣势上,以纠偏的思维来看待孩子的缺点、劣势,动不动就批评、责骂,这其实会在潜移默化中放大孩子的行为。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害怕“失败”,因为这意味着将会被父母批评。 他们会经常处于紧张的状态中,尤其是当自己成绩没考好、做错事的时候,甚至会因为害怕被父母责骂而“撒谎”,以躲避父母的批评。 例如,孩子成绩没考好,知道回来肯定会被父母骂。 所以就干脆想办法“蒙混过关”,能不提成绩就不提,当父母问起卷子,孩子说忘在学校了...... 当孩子经常被批评时,他把一件事做好的动机可能不是真的享受其中,而是这样就不会被父母骂。 如果孩子经常处于紧张、防备的状态,是很难做好一件事的,即使做好了,孩子未必是真的喜欢,也可能是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不被父母骂。 因此,父母对孩子过于挑剔,把注意力总是放在孩子的缺点上,这种过分关注最终可能会导致孩子的缺点被放大。 而且,当你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那么,你总能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你会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根本就挑不完...... 相反,如果父母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优点上,最终一定会放大孩子身上的优点。 赞美、鼓励,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 我们大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如果自己被领导欣赏、鼓励,工作起来当然会更有动力,会主动去工作,因为不想辜负领导对自己的欣赏。 最终,工作当然会越做越好。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就是这个意思。 相反,如果领导经常批评你,这会削弱你的动力,工作态度不会那么积极,不能发挥出自己全部的潜力。 同样的,鼓励的神奇作用在孩子身上也非常明显。 当孩子感觉自己的努力被看到了,感觉到自己被理解、被重视,当然会更有动力。 塑造一个孩子的行为,正确的时机是孩子做对事的时候,而不是做错事的时候。 当孩子做对了,父母及时地用鼓励的言语去强化,这是塑造孩子行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当孩子没有做好,或做了错事,这其实是加强和孩子连接的机会,是父母去改善亲子关系的好机会。 我家小宝这几天的暑假作业是做一些提优的数学题,昨天主要是做的差倍相关的应用题。 有几道题的思路明显是错了,我并没有批评孩子,而是对孩子表示了理解。 我说这些差倍应用题对爸爸也是挑战,爸爸在小学时,这些题也不会做,即使是在现在,我也需要想好大一会才弄明白。 当孩子感觉自己被理解了,马上也就放松下来了,而不是紧张自己做错了会挨骂。 而且,我并不是假装,我是真的觉得这些提优题的难度不小,我也需要好一会儿的研究才找到思路。 然后我带着孩子把例题认真学习了一遍,并让孩子在白板上再给我讲一遍,全程中没有一句批评,更多的是理解和鼓励。 对于孩子思路清晰的讲解,我也及时给予了鼓励。 而且,我不是过形式似地假装鼓励,而是真的觉得孩子确实弄懂了,思路也非常清晰。 当孩子得到我的鼓励后,学习的动力显然是非常不一样了。 因为,我从孩子的言语中,从孩子的语调中,就能清晰感知到孩子的开心和那种弄懂这类题的成就感。 当孩子在这种轻松、经常被鼓励的环境中,孩子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钻研的动力,学习成绩当然是不会差的。 一个孩子在什么情况下能完全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当然是在轻松、有爱、有安全感的环境氛围中。 如果我们经常打击、否定,甚至讽刺挖苦孩子,很显然,这会抑制孩子的潜力。 这相当于孩子本来有10分的潜力,但经常被家长否定、挖苦,最终只能发挥出6分的潜力。 2、看见不凡:用欣赏重塑成长 父母以挑剔还是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为什么有些父母总是对孩子过于苛刻?动不动就批评,几乎看不到孩子身上的优点,主要是因为他们是在以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之所以总是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这大概是因为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被对待的。 所以在后来没有特意学习的情况下,就直接沿用了父母这代的教育方式。 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学习,不让这种教育方式进行代际传递,我们完全可以学习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首先,我们要从理念上理清。 例如,我们要意识到比较就是一个无底洞。 如果总是拿孩子和其他家孩子相比,那么无论自己的孩子多么优秀,总是能找到更加优秀的孩子。 这会让孩子觉得无论自己多么努力,都得不到认可,好像一切努力都是徒劳。 正确的对比方式,显然易见是和自己相比,只要孩子今天比昨天进步,这周比上周进步,这就说明孩子一直在进步。 而且,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都是不同的,以其他孩子的尺子来量自己的孩子,是不合适的。 父母自己要树立终身成长的心态,对孩子的要求也是如此。 只要孩子保持不断进步,哪怕暂时落后了,也能赶上来的,父母要有耐心,每种花的花期还不同呢。 因此,如果父母能够以发展的目光来看待孩子,多挖孩子身上的进步,多鼓励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另外,衡量一个孩子,不能只用成绩这一把尺子。 我们作为过来人,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到了社会上后,就一定发展得很好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了,并不是说成绩不重要,而是说除了成绩外,许多其它因素也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父母也要多关注孩子其它方面的进步。 例如,孩子善于思考,有组织能力,遇到问题积极想办法,这些都是宝贵的品质,看到孩子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就要多去鼓励。 越是鼓励,这些闪光点就会越来越大,当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了,那些缺点自然也就少了。 如果父母能够以多维度的眼光看待孩子,那么就能从孩子身上挖出更多的闪光点。 写在最后 我们这一代人,自幼便承受了过多的打击与否定,这些经历侵蚀着我们的自信,让我们在成长的路上屡屡自我怀疑。 因此,这样的教育模式不要再在我们的孩子身上重演。 身为父母,我们应当积极学习科学且有效的教育方法,用心去发现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与肯定。 不必担忧表扬会让孩子骄傲自满,试问,又有多少孩子是因为过多的表扬而走向歧途的呢? 相反,那些在责骂与否定中成长的孩子,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创伤与问题,却要多得多,也严重得多。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