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过度宠溺易让其失规矩,太严苛又会缺温度,关键是用日常方法找到两者平衡点。以下3个落地策略,既能给孩子爱与安全感,又能帮其建立规则意识。 1. 用“温暖表达+明确规则”定边界 表达宠溺时不模糊原则,比如孩子想买玩具,先共情:“妈妈知道这个玩具很有趣,你特别想要,对不对?”再清晰说规则:“但我们约定好每月只能买1个玩具,这个月已经买过啦,等下个月再给你买,好不好?”让孩子感受到爱,也明白规则不可破。 2. 区分“需求”与“欲望”,精准宠溺 宠溺应满足孩子的情感与合理需求,而非无度纵容欲望。比如孩子累了要抱,这是情感需求,可温柔满足;但孩子哭闹要吃第3根雪糕,这是过度欲望,要坚定拒绝,同时用其他方式安抚:“雪糕吃多了会肚子疼,我们去吃点水果,一样甜哦~” 3. 家长统一立场,规则“温和且坚定” 全家对规则达成一致,不出现“妈妈不让吃,奶奶偷偷给”的情况。执行规则时,不打骂也不妥协,比如孩子吃饭时看电视,平静说:“吃饭要专心,看完这集就关电视,过来吃饭啦。”若孩子哭闹,耐心陪伴但不打破规则,让孩子知道规则的严肃性。 平衡“宠溺”与“规则”,核心是“爱不缺席,规矩不缺位”。用温和的态度传递爱,用明确的规则培养习惯,孩子才能在有温度的环境中学会自律与担当。 我始终在这里呀,为你留着安全温暖的角落。你心里的情绪、没说的心声,都值得被好好听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