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不喜欢你、指责你,甚至无端攻击你。这个时候,我们往往本能地想要辩解、反击或是陷入自我怀疑。但请记住一句话:我只需给予10%的注意力,剩下的90%,永远留给自己。 别人的言论只是他们内心的投射而非你真实价值的衡量标准。 当别人对你发出负能量或攻击时,实际上是他将自己的负能量投射给了你。 也许是你的存在,让他感觉到自己内在某一个渴望成为却未能成为的部分,于是他选择了压抑。 在那里可能有一个声音在反复回荡:我不够好,我不够优秀,我不够聪明,我做不到,我不会成功······ 而你的存在、你的成功,恰恰搅动了他心中那个“我没有资格成功”的部分。 由于缺乏自我觉察,他没有能力聆听自己内在脆弱的声音,也无法妥善照顾自己的需要。 你的出现提醒了他的不足,于是他只能将这一切往你那里甩出来——透过贬低你来获得暂时的平衡,踩着你的肩膀,让你低一点,差一点,这样他才能暂时感觉好受一些。 理解到这一点,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要接住这个能量?也许连多说一句话,都是对自身能量的浪费。 倘若你去和他对抗,便等于落入了与他相同的层次,在纠缠不清的泥潭中挣扎。 可你又何必在那个层次里过多纠缠呢?你有你要赶的路,有你要做的事。 有些人有些事时间到了,自然会发生改变;时间没到也没办法了,所以还是回归到自己身上。 最多给予10%的注意力: 完全忽略外界的评价并不现实——那些声音确实存在,刻意忽视反而也会消耗能量。你注意到了这个声音,但90%的注意力要放在自己身上。 作为人,我们会对评判产生本能反应,可能会生气、难过或想要反驳。 所以看到这些感受的存在,最多给予10%的注意力,不将其放大。毕竟你比任何人都清楚你是谁,在这个世界上是怎样的存在。 我们需要同时带着自我感和自我觉察这两个部分,来看待别人对我们说的话。 如果只有自我感而没有自我觉察,当别人一说到不好的话,你可能立刻就“炸掉了”,变得玻璃心——因为你的全部注意力,都被对方吸引了去。 你把自己完全交出去了,紧紧地锁在那个攻击点上。 千万不要把你所有的注意力锁在攻击你的那个点上,不要把你的眼睛完全交给你的“敌人”。否则,你的问题就大了。 当攻击来临,我们首先要觉察到它的存在,但不锁定它。同时做自己意识的观察者:既看到攻击点,也看到它之外更广阔的存在——你的目标、你的价值、你本来就要走的路。 然后,和这一个能量说拜拜,优雅地转身,继续你的旅程。 当攻击来自孩子父母需要成为“容器” 孩子的情绪攻击往往源于他们尚未发展出管理情绪的能力。所以当情绪不断累积,能量变得很大时,他就很容易把这个能量“甩”到父母身上,释放给父母。 这时候,父母要修炼的一种能力,就是成为孩子情绪的“容器”——这是父母的责任。当我们能够稳稳接住孩子的情绪,以人性的方式去回应,这份能量就不会被暴力对待,而是被一个温暖的容器所抱持。 然后,孩子的自我觉察和理性的部分也会慢慢回归。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的理性脑会不断发展,自我觉察的能力也会逐渐成熟。通常来说,二十二岁以后,大多数孩子就开始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情绪了。 对待生命中亲近的人,我们的回应方式也不一样。 当攻击来自伴侣得有一个人先改变 亲密关系中的冲突往往源于我们最初只向对方展示最好的一面,而压抑了自己的阴影面。随着时间的流逝,真面目逐渐显露,如果暴力对待这些部分,它们只会变得更加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