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与换位思考的重要性,以及常见的虚假同感现象#人际交往能力

共情与换位思考的重要性,以及常见的虚假同感现象。虚假同感指个体将自己的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与自己相似,导致误解。 通过生活实例,如母亲与孩子关于穿棉袄的争执,展示了不同个体对同一情境反应的差异,强调真正的换位思考需发自内心理解他人,增进理解和信任。 有一种饿叫你妈觉得你饿,有一种形叫你老板觉得你行。共情是个好东西,但换位思考,真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下雪了,妈妈觉得孩子冷要穿棉袄,孩子闹别扭不肯穿。妈妈就觉得孩子不懂事,骂孩子竟会给我添堵。有的人怕虫子,一看到蟑螂飞蛾就浑身发抖,脑袋空白,可那些不害怕的人无法理解,觉得他又不咬人,有什么可怕的,真是矫情。 有朋友说,想到你的城市玩,你觉得对方人生地不熟,于是做了各种攻略,事无巨细的安排好酒店游玩路线和行程。没想到朋友却一直好像有点尴尬。这些例子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上确实没毛病,但如果我们抽离出来,尝试共情一下,或许就能理解。孩子不想穿棉袄,是因为刚运动完出了一身汗,根本不冷。有的人不敢靠近虫子,是因为天生有昆虫恐惧症。而那个来旅游的朋友,原本打算享受独自旅游的乐趣,突然被安排肯定尴尬。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平时和别人交流通常都是很自然的,通过我们怎么想来代入他人做判断,这就容易陷入一种我的世界及他人世界的思维。要知道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对世界有着不一样的感受,过度用自己的视角去代入他人,很容易出现上面说到的思维偏差,也就是心理学上的虚假同感。所谓虚假同感,指的是人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在认知他人时,喜欢把自己的特性强加在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正因为有了虚假同感的影响,你才会觉得无法理解别人的所作所为,才会明明出于善意的关心,却还是受到各种拒绝。 沟通导师吉拉德说,当你认为别人的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样重要时,才会出现融洽的气氛。所以想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就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而且还必须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真正的换位思考是你能发自内心的体谅别人,真正站在他人的立场,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他人。所以下次在你开始各种你觉得你认为之前不妨多做一步,先开口问问别人是怎么想的,这样对方才会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和认可,感受到你的善意,对你产生信任感和深入交往的意愿。也只有当你真正的共情他人,真正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你的换位思考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别忘了 世界和我爱着你。我是正贤❤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