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驱力的内核:尝到甜头

还记得孩子刚开始学自行车那会。第一天,车把摇晃得像快散架一样,她沮丧地一屁股坐在地上。第二天,稍微稳当了一些,可嘴里还惊恐地喊着:爸爸不要放手!第三天傍晚,她自己歪七八扭地蹬出一小小段,最后摔了个跟头,但是眼睛亮得惊人,扯着嗓子喊:“妈妈!你看!我自己会了!”。 那兴奋劲儿,仿佛征服了全世界。“我想自己骑一圈"她提出自己的征服欲望。就这样一圈两圈直到完全不用爸爸跟着。就在那一刻,我似乎懂了什么叫内驱力:不是靠外在奖励的诱惑,而是来自内心深处那一声声“我能行”。 那胜利的滋味,甜得让人上瘾。心理学家班杜拉管这个叫“自我效能感”,听着挺学术,其实本质简单:孩子只有尝到了“我能做到”的甜头,才会发自内心地相信“我能行”,进而渴望“我还想再来一次”。如何让孩子尝到"甜头"? 1. 分解目标,制造"小胜利" 很多孩子就会定这样的目标:期末数学要考100分。 目标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这样的目标太遥远,反而容易放弃。 聪明的做法是把大目标拆解成小步骤:先把计算题100%做对! 把小目标可视化,肉眼就能看到现在要做什么。 而不是天天都陷入“我该做什么?”的选择旋涡中。 制造清晰的目标,执行力自然就起来了。 就像周岭老师给自己的女儿写的那本《认识觉醒》青少年版上提到的: “学习更像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谁的模糊越严重,谁就越落后;谁的模糊越轻微,谁就越领先。” 《认知觉醒》青少年版小目标+小胜利,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 及时反馈、反馈、反馈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及时肯定:"今天计算又多对了一题!""这道题思路很清晰!"等。让孩子不断积累"我能行"的体验。对具体行为的反馈才是甜头真正的来源。不要空洞的彩虹屁,这些“聪明”、“你真棒”的夸奖,就像包装精美的空盲盒。孩子打开时发现里面空无一物。真正的甜头它必须来自孩子亲身跨越障碍、亲手完成任务的体验。在女儿学习吉他的过程中,畏难情绪上来,在学会了某个和弦,我会及时捧场:“这个和弦那么难,你那么快就搞定了,是有什么秘诀吗?”那小小的反馈,像一簇火苗,重新点亮了她的热情。 3.刻意创造"被需要"的感觉 著名的费曼学习法,最终的闭环就是学会教别人。而教别人正是“被需要”的表象。人都喜欢被别人需要的感觉,小孩也不例外.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周末会在家里开设“三字经”小课堂。孩子做小老师,父母做学生,老师有惩罚和奖励的权利。小老师将本周读到的三字经故事,讲给学生听,并且设提问环节。回答不上来,小老师可以惩罚。可以让孩子:教弟弟妹妹一个简单知识等等。当他感受到"我的想法/能力对别人有用",那种价值感比任何奖励都珍贵。 4. 学会给生活"留白" 不要把计划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任何的学习都需要沉思的空间。 就比如,突然某一天就开窍了似的,其实是常年的沉思积累的结果。 适当留白,给孩子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 哪怕他只是发呆、瞎玩,那也是他自己的选择。 自我掌控感是内驱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5.把"错题"变成"经验" 肯定会有做错的时候。 我经常和孩子说,错题就像排雷,平时扫的雷越多,重要考试的雷就越少。 不要害怕错误,这恰恰是你进步的阶梯。 当孩子知道犯错不会被否定,而是学习的机会,他才敢去大胆尝试。结语:所谓内驱力,不过是一个个“我做到了”的微小瞬间积累而成的。当孩子反复体验过"我能行"的内啡肽,当学习与成就感相互“勾结”。内驱力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与其天天在后面拼命催赶、气急败坏,不如想办法让孩子尝到进步的小甜头。带着他成功一次。当孩子一次次尝到这源于自身力量的甜自信扎根,就有了对未知世界说“我想试试”的底气。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爱上奔跑的感觉。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