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孩子向父母求助,而父母的回应是“别人都能做到,怎么就你不能”你再坚持一下,谁不是这么过来的”等话语时: 🌊 首先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是:你的感受不重要的,你面临的困境和内心的真实需求我不关心,我只看你的表现,我只要一个结果。 而对一个孩子而言,当这个世界最值得信赖和依恋的父母都无视他的感受和需求,那也就没有什么值得眷恋的了,因为他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无法构建起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而要重构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己的信心,就一定要让孩子确信自己随时都有被爱的把握。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和困境,他都有一个家可以回,一盏灯为自己而亮,一份爱随时守 候。 正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说:“孩子必须确认自己可以随时回家,才可以安心地向前发展。” 🌊 其次,这些话语中还包含着一种比较和贬低。别的孩子能做到,你却不能,一定是你不够好、不努力、不上进,这里面其实藏着一份指责和道德审判,只是可能连说这话的父母自己都没意识到。每个孩子的天赋、能力、性格、家庭、成长经历和节奏都不同,必然决定了在学习和面对困境时,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都要尽可能地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了解他们各自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去回应和帮助,才更有可能利于孩子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