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对情绪的正确认知

建立对情绪的正确认知,核心是打破对情绪的“错误标签化”和“片面理解”,接受其本质属性并看到其价值,可从以下3个关键认知调整入手: 1. 认知一:情绪无“好坏”,只有“功能” - 停止将情绪分为“好情绪(开心、兴奋)”和“坏情绪(愤怒、悲伤)”,所有情绪都是人类进化出的“心理信号”,有其特定功能: - 愤怒:提醒你边界被侵犯,推动你保护自己或争取合理需求; - 悲伤:帮你释放失去带来的压力,让你更珍惜当下拥有的事物; - 焦虑:预警潜在风险(如考试、工作失误),促使你提前准备、规避问题。 - 比如“焦虑”不是“坏事”,它可能是在提醒你“这次任务需要更认真对待”,而非单纯的“干扰”。 2. 认知二:情绪是“感受”,不是“事实”,更不等于“行为” - 明确三者的区别: - 情绪(感受):“我感到愤怒/焦虑”——是内心的主观体验; - 事实:“他今天没回复我消息”——是客观发生的事; - 行为:“我冲他发火/反复刷手机等消息”——是外在的行动选择。 - 避免两个混淆: - 不把“情绪”当“事实”:比如“感到被忽视”不代表“别人真的在忽视你”,可能只是对方忙碌; - 不把“情绪”等同于“行为”:“感到愤怒”不一定要“发泄愤怒(吵架、摔东西)”,还可以选择“先冷静,再表达需求”。 3. 认知三:情绪是“流动的”,不是“永恒的”,无需强行控制 - 接受“情绪会自然变化”的规律:就像天气会从晴转雨再转晴,情绪也会从开心到低落,再慢慢恢复,不会一直停留在某一种状态。 - 放弃“必须控制情绪”的执念:比如不必强迫自己“不许哭”“不能生气”,允许情绪自然出现和消退(如难过时哭一会儿,愤怒时深呼吸几分钟),反而能避免情绪积累后的爆发。 - 例如:感到沮丧时,告诉自己“这种感觉会过去的”,比硬撑“我要开心起来”更有效。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