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生长,生长需要时间,需要思考,需要慢慢来

闲暇阅读,当一眼捕捉到“教育即生长”这个观点时,内心瞬间为之一震,感觉有种莫名被言说了一般,兴奋不已。 书中提到:很多大哲学家都关注教育问题,并写有论教育的专著,比如洛克、卢梭、康德、尼采、杜威、怀海特。这些大哲学家的哲学观很不同,可是,在教育即生长这个理念上高度一致,只是用不同的语言表述而已。此刻我恍然到原来教育本质已被研究的如此透彻,并非是无迹可寻的一件事。然而现实教育却为何如此让人不堪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迫不及待地想和作者一起进入到对这个观点进一步阐述的心流里。 “教育即生长这个理念立足于对人性的理解,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但具有人所共有的精神能力,而且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都具有自己特殊的禀赋,所以教育即生长是要让每个人特殊的禀赋得到很好的生长,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的确,一个人类生命的生长,何尝不像农民种庄稼一般:施肥,灌溉,除草,除虫,若在成长中发现弯了腰的禾苗还要给予扶正措施。农民根据庄稼的类别与品种特性的各不相同给予它适宜的生长环境与需要,这些知识农民们都懂,并且给予了庄稼他们的爱与耐心,静待其茁壮成长。农民们没有过于着急,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拔苗助长,他们也懂得一颗幼苗若给予过多的肥料和水,叶子也会干枯,根系也会腐烂。那为什么在人类生命生长中我们的对待方式就不一样了呢? “教育即生长指明了教育的目标,就是精神禀赋的良好生长,从而使人成为人性意义上优秀的人。它反对给教育规定一个目标,强调生长本身就是价值,成为优秀的人本身就是价值。这个理念也指明了教育的重点,就是能力的培养。具体地说,智育的重点是认知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拥有自由的头脑,而不是知识的灌输。美育的重点是感受能力、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拥有丰富的心灵,而不是技艺的训练。德育的重点是实践能力、道德自律能力的培养,拥有高贵的灵魂,而不是规范的强制。” “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迅速,创新能力成为最重要的能力;信息鱼龙混杂,一个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思辨能力。”承担这两个能力的器官是我们大脑海马体。它虽然很小,却承载着人类认知与情感的地基。海马体的创造性要避免长期高压,我们要给予其理解,支持与爱。谈起爱这件事,我们是否都学会了“爱”?我一直觉得每个生命的诞生,都带着天然的使命——爱人,爱己,爱万物,但这个使命又好似生命的桎梏,却又给生命带来了挣脱,渴望,呐喊的浩瀚与奔腾的无限张力——为爱寻寻觅觅,觅觅寻寻,至终都在探索“如何爱?”。所以说我们生来首先要受“如何爱?”的教育。“然而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那到底“如何爱呢?”,我的答案是:时刻处在“爱”的心流中,爱就发生了。反之,没有“爱”的心流,爱就根本不存在。举个例子:在你口口声声说“我是为你好!”这句话时,有没有“爱”的心流产生?有没有美好的感觉产生呢?说这句话的你一定是急躁的,急躁的感觉美好吗? 经过以上学习,我们可以回过头来解答我们之前的问题:我们之所以不能像农民种庄稼一样对待人类生命的成长,就是因为我们无知,没有学习,没有思考,人云亦云。比如:“内卷”这个现象,其实大家都不愿意“卷”,可是有没有人问过为什么要“卷”?是谁让我们“卷”的?“卷”的背后底层逻辑是什么?答案是:没人拿着大喇叭喊着“卷”,自己看着别人“卷”自己就“卷”;为什么“卷”?不知道,不“卷”心慌,怕这怕那;“卷”的底层逻辑就是我们通过“努力或勤奋”可获得的生存空间紧缩,所以大家都在用“更努力”在抢生存空间,岂不知“海马体”要避免长期高压。总之,一切行为都在“想象”的指挥棒下急吼吼地实施着。终究,道理是道理,我们是我们。所以,生长是人一辈子的事情,需要时间,需要思考,需要学习,需要慢慢来。 “教育最大的功德是能够使人们发现和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应使人们拥有应对外在遭遇的心态和能力;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素质,从而具备自己争取幸福和承受苦难的能力。”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