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孩子的语言,走进孩子的星球

该手记内容已经得到当事人的许可,且文中人物皆为虚名。
暑假带5岁的女儿去超市,她蹲在玩具区抱着布娃娃不肯走:"妈妈,小熊说它也想买新裙子。"我没急着拉她走,而是蹲下来问:"那小熊的裙子要什么颜色?我们帮它挑好不好?"她眼睛一亮,拽着我挑了粉色纱裙,最后开心地说:"小熊穿新裙子肯定像公主!"——这场原本可能引发哭闹的"超市战役",因为蹲下来"翻译"了孩子的童话语言,瞬间变成了温馨的亲子互动。和孩子沟通,从来不是"讲道理"的独角戏,而是需要用他们的语言体系,搭建一座通往童心的彩虹桥。

一、先接住情绪,再处理问题:做孩子的"情绪翻译官"

孩子的世界没有"小事"。摔破的膝盖在他眼里是"流血的大灾难",弄丢的蜡笔是"再也找不回来的好朋友"。当我们急着说"这点小事哭什么",其实是在否定他的感受。正确的做法是先"翻译"他的情绪:"你现在是不是特别疼?膝盖像被小怪兽咬了一口对不对?"当孩子感受到"我的情绪被看见",防御的壳才会打开。
邻居家4岁的男孩总因为搭不好积木发脾气,妈妈没有说教,而是抱着他说:"这座城堡太难搭了,妈妈小时候搭积木也会生气。我们先给生气的积木宝宝一个拥抱好不好?"孩子的眼泪瞬间变成委屈的倾诉:"我想搭最高的城堡,可它总是倒......"情绪被接纳后,他反而主动问:"妈妈,我们试试换大一点的积木当底座?"

二、把沟通变成游戏:用孩子的方式"翻译"世界

孩子的大脑是"游戏模式"主导的,与其用"快点穿衣服"的催促,不如变成"小火车出发游戏":"呜呜呜,小火车要出发去幼儿园啦!现在要给小脚丫穿红鞋子当燃料,给小手穿蓝外套当帽子,准备好了吗?出发——"游戏能让严肃的要求变成有趣的挑战,孩子在"玩"中就完成了任务。
朋友家的孩子不爱吃蔬菜,她把西兰花叫做"小树苗",胡萝卜是"橙色小火箭":"今天我们要吃掉森林里的小树苗,这样小兔子才有地方住哦!"孩子举着叉子喊:"我要保护小兔子!"一口一口吃得特别香。当沟通披上游戏的外衣,规则就不再是束缚,而是有趣的冒险。

三、蹲下来说话:让"我们"代替"你"

很多家长习惯站着和孩子说话,居高临下的姿态会让孩子觉得"我是小孩,你要管我"。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握着他的手说"我们一起想办法",能瞬间拉近距离。有次女儿不肯收拾玩具,我没有说"赶紧收",而是说:"玩具们玩累了,想回家睡觉啦,我们一起送它们回盒子床好不好?"她立刻拿起小熊放进盒子:"小熊盖好被子,明天见!"
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幼儿园",别急着讲"幼儿园多好玩",而是问:"是不是今天想和妈妈多待一会儿?"当他说"这道题我不会",别忙着教,而是说:"我们一起当小侦探,找找题目里的小线索好不好?"用"我们"代替"你",孩子会觉得不是在被要求,而是在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任务。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心灵。"和孩子沟通,本质是一场"蹲下来的对话"。当我们放下成人的逻辑,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用游戏的语言讲道理,用共情的心感受情绪,那些曾经让我们头疼的"不听话",都会变成最珍贵的成长对话。毕竟,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说服",而是"懂得"。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