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让你内耗的根源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夜深了,躺在床上,脑子还在转个不停那句话是不是说错了?TA是不是在嫌弃我?如果当时这么说/这么做就好了…… 你明明知道事情早就翻篇了,但大脑依旧将那些细碎的尴尬、没说出口的解释、脑补的负面评价,一遍又一遍在脑海里循环播放。 翻来覆去地睡不着,第二天只能揉着酸涩的眼睛叹气:“为什么就是控制不住想这些?” 心理学把这种经历负面事件后,对事件的原因、可能的后果及自身感受进行反复思考的方式,叫作反刍思维。 “反刍”本来是牛羊的进食习惯,它们会把胃里的食物返回到嘴里反复咀嚼。 放到心理学中,它就变成了对负面事件的“精神反刍”,一种反复的、持续的、关注自身消极情绪及相关事件的思维循环。 你不是在理性分析问题,而是把那些委屈、懊悔、焦虑的情绪碎片,像嚼口香糖一样反复品味,越嚼越苦涩,却怎么也不想吐掉。 你以为多想想就能想通,结果越想越钻进牛角尖;你告诉自己别纠结了,思维却像打结的耳机线,越扯越乱。 这种“明明想逃离却越陷越深” 的无力感,就是反刍思维最磨人的地方。 如何判断反刍思维? 或许你会疑惑:“遇到问题难道不该多想吗?怎么区分是正常处理情绪还是反刍思维?” 两者虽然都聚焦于问题和情绪,但内核完全不同: 反刍思维自带负面滤镜,它像个挑剔的批评家,只盯着事情的糟糕面反复放大,还会编造各种悲观剧情; 而健康的情绪处理,虽然也会经历难过、纠结,但最终会走向接纳(例如这次确实没做好,但可以总结经验)。 当你出现这些信号,就要警惕自己是在反刍:一件事翻来覆去想了很久,明明手头还有别的事情,思绪却一直困在那件事上,怎么都走不出来;本来只是有点小郁闷,越想越觉得委屈、自责,最后甚至胸闷气短,比刚发生时更难受;想了半天没有任何进展,既没找到解决办法,也没让自己好受点,反而在情绪泥潭里越陷越深;纠结的焦点从“事情本身” 变成了 “自我否定”,比如从“这件事没做好” 变成 “我真是个没用的人”。 更要注意的是“共反刍”,和朋友吐槽时,你们越聊越激动,把彼此的焦虑和委屈越煽越旺,最后两人的心情都不好,这种聊天其实是在为反刍思维添柴加火。 如何停止反刍思维? 我们无法彻底消灭反刍思维,就像无法让大脑停止产生念头。但我们能学会观察它、调整它,而不是被它牵着走。 以下4个方法,我曾推荐给很多陷入反刍的朋友: (1)转移注意力当大脑陷入反刍思维当中,可以主动给大脑找些新任务能有效覆盖旧思绪。关键是选择能让你沉浸式投入的活动,那些需要专注当下的事情,能快速挤占反刍思维的生存空间。 喜欢动手的人可以试试烘焙、拼图或整理房间,偏爱安静的人可以读一本情节紧凑的小说,或看一部需要动脑的电影,把注意力拉回当下,放下对过去的纠结或对未来的焦虑。 (2)设置担忧时间每天固定15分钟(比如晚8点到8点15分)作为 “情绪处理时段”,把白天闪过的负面想法集中到这个时间处理。 可以准备一个担忧笔记本,非处理时段若出现反刍,就简单记在手机备忘录里,告诉自己等晚上再专门处理。 接着设置一个倒计时,时间一到就合上笔记本,暗示大脑“今天的担忧时间已结束”,并有意识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久而久之,你在非担忧时间里产生反刍思维的情况越来越少。 (3)用行动感替代无力感当你把抽象的焦虑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清单,无力感就会被掌控感替代。关键是让计划足够微小,小到不可能失败,以此打破 “想做却做不到” 的恶性循环。 首先需要明确“到底是什么事让你产生反刍思维?”避免笼统的“我最近很烦”,越具体越好。 然后把大问题拆解成3-5个可处理的小任务,并且给每个小任务制定可实现的解决方案和目标。 (4)放下无意义的担忧不是所有的担忧都有价值和意义,也不是所有的担忧都值得你投入时间和精力,试试定期给思维减负。 问问自己:这个担忧我能解决吗?、它发生的概率真的很高吗?、我现在纠结的问题,本质是事实还是情绪?、这个担忧解决了会让事情变得更好吗? 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就说明这个担忧一开始就没有任何意义,不如就选择放下吧。 那些被你反复反刍的事件,藏着你最珍贵的在意,对自己的高期待、对他人的在意、对生活的认真,其实能困住你的从来不是过去,而是你和过去的反复拉扯。 下次再陷入反刍时,不妨跟自己说:我听见了,现在我们换个方式解决。 最后想问问你:最近一次陷入反刍,是因为什么事?你试过哪些方法“叫停”它呢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