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指环境中的不良现象若被放任存在,会诱使更多人效仿,甚至变本加厉,导致混乱扩散、问题恶化。 其核心逻辑源于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的实验:他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在繁华社区和破败街区,停在破败街区的车先被摘掉车牌、打开顶棚,结果当天就被偷走;而繁华社区的车起初完好,直到他故意打碎一扇车窗,几小时后也被偷走。这表明,“第一扇破窗”是关键诱因——它传递出“规则可被打破、混乱可被容忍”的信号,进而引发连锁反应。 生活中常见案例包括: - 小区内若有一处垃圾未及时清理,很快会出现更多垃圾堆; - 墙上若出现第一处涂鸦未被覆盖,后续会布满更多涂鸦; - 道路上若有一辆车违规加塞未被制止,会有更多车辆效仿,导致交通拥堵。 “破窗效应”的本质是环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微小的负面漏洞若不及时修补,会逐渐演变成严重的秩序问题。它常被应用于城市管理、企业制度建设等领域,核心应对策略是“及时修复第一扇破窗”,通过制止小问题来预防大混乱。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