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同性恋群体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人们对同性恋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入。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便是:同性恋基因到底存不存在?这个问题不仅关乎生物学领域的探索,更与社会观念、人权等诸多方面紧密相连。 早期研究:疑似“同性恋基因”的发现 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将目光聚焦于X染色体,他们发现X染色体上的Xq28位点似乎与同性取向存在关联,该位点若出现突变,个体为同性取向的可能性更大 。这一发现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千层浪,引发了科学界对同性恋基因研究的热潮。此后,在2005年,又有研究指出8号染色体上的某段区域,被标记为8q12,也可能与性取向存在联系。2014年美国北岸大学的研究人员分别比较了数百名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基因组,进一步印证了Xq28和8q12这两个区域上的一些单碱基突变与性取向存在联系。 到了2017年,北岸大学扩大调查样本数量,锁定了两个基因。13号染色体上的SLITRK6基因,它会在间脑部分区域活跃表达,而间脑包含的下丘脑,早在1991年就有研究指出,其大小在同性和异性取向的人之间存在差异。另一个基因是TSHR,主要与甲状腺功能相关,也间接与同性恋扯上关系。这些研究似乎一步步将性取向和基因紧密联系起来,让人们看到了找到“同性恋基因”的希望。 大规模研究:“同性恋基因”并不存在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201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Broad研究所、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联合开展的一项针对近50万名个体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研究,给“同性恋基因”的存在论带来了巨大冲击。研究人员将至少发生过一次同性性行为的人群定义为“非异性恋者”,其余为“异性恋者”,并对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在英国生物银行和23andMe的样本中,仅发现五个常染色体位点与同性性行为显著相关。其中两个遗传标记与两性行为相关,两个遗传标记单独针对男性、一个遗传标记单独针对女性。并且,这些基因座的跟踪提示了与性激素调节和嗅觉有关的生物途径的联系。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五个位点对同性性行为影响比重不到1% 。即便考虑基因组中许多标记物的所有细微影响,遗传因素对同性行为的影响也仅在8%到25%之间。这表明,目前未知数量的遗传标记可能在塑造性取向行为中发挥着微不足道的作用,也意味着根本不存在单一的“同性恋基因”能决定个体的性取向。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技术可以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检测出样本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通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找出所有发生变异的等位基因频率。这种非假说驱动的研究方法,避免了研究人员先入为主的误差,使得研究结果更具客观性和可靠性。此前一些研究由于样本数量少、未使用现代基因组分析方法等原因,结果往往不可重复,而此次近50万样本的大规模研究,无疑更具说服力。 影响性取向的其他因素 既然不存在单一的“同性恋基因”决定性取向,那么性取向是如何形成的呢?除了基因因素外,环境因素对性取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里所说的环境是一个宽泛概念,涵盖了从子宫内环境到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 从子宫内环境来看,英国朴茨茅斯大学戴安娜·弗莱施曼博士的研究表明,女性体内的孕酮激素水平对性取向具有显著影响,高水平的孕酮激素可能会增加女性成为同性恋者的可能性。还有研究发现,母亲生的儿子越多,后来出生的儿子是同性恋的几率就越高。这可能是因为男性胎儿的细胞进入母体血液,激发了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影响了后续男胎的大脑发育,从而增加了同性的吸引力,这种影响约占男同性恋的15%至29%。 从社会环境角度而言,社会文化对性取向的认知和态度会影响个体对自身性取向的认同和表达。在一些对同性恋包容度较高的地区,同性恋者更有可能坦然面对自己的性取向;而在一些保守的社会环境中,同性恋者可能会因为外界压力而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性取向,甚至产生自我认同的困惑 。 此外,还有研究认为性取向是一个连续谱,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落在性取向连续谱两端的人,基本上难以改变性取向;而落在中间的人则可能在外界影响下发生改变,他们往往会受到社会压力而做出选择。就像左撇子会在社会主流文化影响下被训练使用右手一样,一些处于性取向连续谱中间的人可能最终选择异性恋那一端 。 研究背后的社会意义 同性恋基因是否存在的研究,其意义早已超越了科学范畴。如果存在单一的“同性恋基因”,那么可能会引发一些错误观念,比如将同性恋视为一种由基因导致的“异常”,甚至可能会有人试图通过基因技术去“矫正”或“治疗”同性恋,这无疑是对人权的严重侵犯。而如今明确不存在“同性恋基因”,也无法利用基因来分析和“治疗”同性恋,这为同性恋群体争取平等权利提供了科学依据。 它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同性恋是人类正常的性取向之一,是自然且多元的存在。无论是同性恋者还是异性恋者,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尊严和尊重,不应该因为性取向而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对待。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对待同性恋群体时,应该摒弃偏见,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接纳他们,共同构建一个多元、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 关于同性恋基因是否存在的研究仍在继续,虽然目前已经明确不存在单一的“同性恋基因”,但性取向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基因、环境、社会等多种因素。我们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增进对这一现象的科学认识,同时也要在社会层面给予同性恋群体应有的支持与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