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手记

昨天成功做完了一个八年级学生厌学案例。这个孩子先后做了10次咨询,整体效果很成功,孩子和父母都反映效果不错,学习动力很足。看到孩子自信而喜悦的眼神,我的心也感到由衷的高兴。做厌学咨询这些年,常被两种画面打动:一是孩子最初把作业本塞进床底时的躲闪,二是咨询后期他们聊起“其实我想试试”时眼里的亮。这让我明白,“厌学”从不是终点,而是孩子向世界发出的求助信号——或许是学习里的挫败感积成了山,或许是父母的期待压得喘不过气,又或是他们在“必须优秀”的规训里,弄丢了自己的节奏。 总结下来,多数孩子的抵触背后,藏着三个核心诉求:被看见真实的难,被允许有“做不好”的空间,被认可“除了成绩之外的价值”。 最后,想对家长说三句实在话:别急着追问“为什么不学”,先蹲下来问“最近有什么让你累的事吗”;别总盯着分数单,试着帮孩子拆出小目标——比如“今天弄懂一道题”,让他们重新尝到“我能行”的甜;更别把“学习”和“爱”绑在一起,孩子需要知道,哪怕考砸了,他们依然值得被好好对待。 真正的支持,从来不是推着孩子往前跑,而是陪他们找到愿意自己迈开脚的力量。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