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不可改变的事,为何“不甘心”是种内耗?——我的手记

在心理咨询室里,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反复咀嚼着已经发生的遗憾——错过的机会、一段无法挽回的关系、一个无法改写的结果。他们说:“我知道应该放下,但就是不甘心。” 这种“不甘心”,看似是对现状的反抗,实则可能悄悄变成一种心理内耗。 不甘心的本质:对“失控”的对抗 心理学中,“不甘心”往往源于我们对“应该”的执念。我们默认事情“本该如此”,当现实与之相悖,大脑就会启动“纠错模式”,试图通过反复思考、懊悔甚至自我批判来“修正”结果。 但问题在于:已发生的事属于“不可控领域”。就像打翻的牛奶,无论如何纠结“为什么会打翻”,牛奶也回不到杯子里。这种持续的“对抗”,会让心理能量不断被消耗,却无法产生任何实际改变。 内耗的信号:你是否陷入了“反刍思维”? “不甘心”带来的内耗,常以“反刍思维”的形式出现——反复回想事件的细节、假设“如果当初”的可能性、放大自己的失误。比如: - 一场失败的考试后,每天睡前都在想“那道题不该错”; - 分手后,不断复盘“哪句话说错了才导致分开”。 这种思维模式会激活大脑的压力反应,长期下来可能导致焦虑、失眠,甚至影响对当下生活的专注力。 如何跳出内耗:从“对抗”到“接纳”的三步法 1. 区分“可控”与“不可控” 拿一张纸,左边写下“这件事里我能改变的部分”(比如未来如何避免类似问题),右边写下“已经无法改变的部分”(比如过去的结果)。清晰的边界能帮大脑停止无效对抗。 2. 给“不甘心”一个“告别仪式” 心理学中的“情绪命名法”很有效:试着对自己说“我现在感到不甘心,是因为我对结果有期待”。承认情绪的存在,反而能削弱它的力量。 3. 把能量转向“可控行动” 内耗的反义词是“行动”。哪怕是微小的改变——比如从失败的项目中总结一个经验,或是为下一段关系调整沟通方式——都能帮你把注意力拉回当下。 写在最后 接受不可改变的事,不是妥协,而是一种心理智慧。就像河流遇到礁石会绕开,而不是一直撞击一样,我们的心理能量也需要找到更有效的出口。 当“不甘心”再次冒头时,不妨问问自己:“现在纠结这件事,能让结果更好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或许可以轻轻对自己说:“我知道很难,但我选择把力气留给能改变的事。” (本文心理知识参考:积极心理学中的“接纳与承诺疗法”及认知行为疗法相关理论)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