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好趁着暑期,我想开始做几期关于学龄孩子教育问题的内容,这也是我个人系统性思考的缘由和开端。于是,我以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父亲的角度出发,和大家聊一聊我眼中的家庭教育的思路,到底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我们应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又有哪些常见的误区和如何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在开始之前,我也得声明:我既不是教育导师,也不是的教育工作者,我只是一个十多岁孩子的父亲,真正长时间深度接触的,也只有这一个孩子。所以,我的观点仅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请大家结合自身的情况去思考和分辨。谈到教育,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教育的细节,如何纠正孩子的行为,家长到底该管还是该放手。于是就开始想各种方法,或者寻求导师以及网络上的帮助。其实,各式各样的方法本身没有错,我们可能掌握了各种教育方法,但难点在于如何精准把握住各种方法的度,这也导致我们很容易陷入教育的误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无法解决。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作为家长,在我眼里,面对孩子,面对教育,在寻找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之前,应该先把一个问题想清楚:教育,到底是在干什么?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以家长教育孩子为例,教育本质上就是,家长以自身的认知,以互信为基础,先引导帮助孩子塑造思想和目标,再教会他们达到目的的通路的过程。这就是教育在做的事情,也是教育的核心思路和逻辑。无论是我们有意识的主动教育,还是通过和孩子相处,无意识的使孩子受到我们的影响,都在遵循着或者应该符合这一思想逻辑。我们可以发现,如何教的方法,有时只处于这个思路的最后一步;可以发现,信任贯穿于这个思路的始终,信任是教育的基础,是能够实施教育的前提;也可以发现,塑造思想是关键,思想是行为的方向和驱动力。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说一说如何把握这个核心思路,把握好这个核心思路,我们就能找到在执行各种具体的教育方法中,那个合适的度,从而避免陷入教育的误区。把握这个核心思路,我们首先要明白,家长在教育中,只是在起引导和提供帮助的作用,知识与信息的受体是孩子,孩子才是教育的核心。这与一类家长陪伴守护孩子,减少干预的教育思想类似,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定位?或者说我们这么做的目的何在?我们这么做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通过维持家长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保持家长和孩子的互信。良好的亲子关系固然让家长感觉很舒服,但舒服的感受只是我们这么做的一个副产品,并不是这么做的原因和教育的目的。对于教育,增强互信才是我们保持良好亲子关系本质目的。有了良好的关系,就有了互信的基础,在此之后,我们才能有效沟通,才能谈教育。这也告诉了我们,陪伴、守护、干预的边界和度在哪里,我们在通过这样的方式维持亲子关系,以增强互信,而过度的执行,就可能变成了骄纵与溺爱,或者孩子自身能力的丧失。我可以理解一些家长把孩子看作未来的希望,看作自身生命的延续,看作家族的传承,甚至通过孩子来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但是,请注意,无论家长对孩子是什么态度,一定要时刻注意,孩子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孩子做任何事情,并不是在实现家长的目的,而是在通过行为实现自己的目的。更深层次地说,我们意识到孩子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尊重孩子的思想,是维持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才能避免破坏孩子对家长积累的信任。从反面说,无论家长做什么,怎么做,都不能以损害孩子对家长的信任为代价。在现实中,可能是很多家长习惯了幼儿时期的孩子无法有效的沟通交流,很多时候要依靠家长做决定;也可能是在幼儿时期的教育让我们有了信心,我们习惯了去猜测孩子的想法,并形成了孩子的行为应该符合家长目的的惯性思维。但这个惯性思维随着孩子认知的增加和身体的成长,我们则需要在孩子具备语言能力后,就开始转变思想,要开始学会和孩子沟通交流思想,并且接受他们的行为,到了孩子的学龄期,惯性思维则必须要完全改变。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代父母越来越能意识到需要改变这个惯性思维,可是我们作为家长,真的能做到吗?我们明白教育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有时并非孩子自己的愿望吗?我们在情绪中,还能够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接受他们的行为吗?能够时刻注意到,我眼中的利益,好处,并非孩子想要的吗?我们不该把自己的感受或者猜测当作孩子的切身感受,不该把自己的欲望当成孩子的欲望,更不该把自己几十年的认知积累当作孩子理所当然的认知。否则,可能导致一些家长实际上一直在执着于让孩子实现家长的目的,而违背了孩子本身的意愿。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该学习,该纠正自己眼中孩子的错误,这些都是家长的目的罢了。从人性的角度说,无论孩子做任何事情,在得到结果反馈前,在他们自己的眼中都是在做正确的事情。也是这些理所当然的认为,锚锭了我们的预期,预期偏差使我们产生了愤怒的情绪。而对于孩子,也因为被违背了意愿而偏差了预期,产生情绪。家长和孩子的对立情绪,进而形成逆反的固定思维,导致了亲子间的关系恶化。因此,我们也需要注意,家长和孩子作为两个不完全相同的个体,无论教育,还是相处沟通,都是在处理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独特的家庭亲情关系。我们作为成年人,处理人际关系时,当遇到不喜欢的人,甚至和我们的父母有了矛盾,都可以选择抽身离开,暂避锋芒。但对于孩子,由于他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必须也习惯了依赖父母,所以他们无法像成年人一样选择逃避。这使得当家长和孩子关系的出现裂痕时,并不能显像地引起我们的注意。渐渐地,家长发现孩子不愿意沟通,甚至出现逆反心理的强烈情绪,这其实已经意味着亲子关系,在某个方向上出现了深度裂痕,甚至已经破裂,也意味着整体的亲子关系出现了裂痕,只不过由于孩子无法离开家庭,还维持着关系存在的表象。对比我们成年人间的人际关系处理,我们可以猜测,这时的孩子很可能由此产生一个想法,我要快快长大,离开这个环境。人际关系的保持依赖于互信,破裂始于信任的崩塌。人际关系的恶化,实质上是在逐渐失去人与人间的信任,使我们不愿意或者无法沟通和合作。同样,亲子关系恶化虽然表象是,孩子产生情绪,拒绝沟通,但实质是孩子不相信按照家长的话去做,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能沟通,家长便无法准确地了解孩子的思想,失去孩子的信任,也就让如何教育无从谈起。这时家长如果还想强行去教育孩子,还会激化情绪,几乎一切都变成了徒劳。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果一些家长遭遇到类似的恶性循环,解决的方法只能是,家长必须依靠自己的认知,由化解孩子和自身的情绪切入,修复关系的裂痕,先恢复信任,能够有效沟通,最后再谈教育。这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需要耐心的修复亲子关系,就如关系破裂,也非一朝一夕的形成。因此,为了避免此类恶性循环的发生,当我们和孩子产生意见分歧,或者家长看到孩子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标准时,先不要急于纠正,应该先要平静地问问孩子,你的目的是什么,你的思路是什么,了解孩子的思想目的后,再考虑是要去改变孩子的思想,还是以孩子当下的思想为标准去解决问题。当然,把握这个要点,并不是说我们要一味顺从孩子的意愿,不能强制或者干预孩子去做事情。而是说如果我们想要强制孩子做什么,要尽量先避免自己产生情绪,并且告诉孩子,我们希望孩子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主动与孩子沟通交流我们的思想,得到孩子的理解,从而避免失去孩子的信任,这是强制必要的前提。我们得时刻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是通过沟通传递出去的,如果不进行准确的沟通,孩子则并不能准确了解家长的想法。如果能通过沟通得到孩子的理解,也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孩子产生的情绪,避免走向恶性循环。有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有了家长和孩子的基础互信,我们才能谈塑造孩子的思想。帮助孩子塑造思想,这是我认为教育中最重要的一步,但由于思想无法具象化,无法被看到,可能也是一些家长容易忽视的一步。当然,孩子思想的形成并非都来自家长的主动塑造,其中大部分来自环境的影响,所以,塑造孩子的思想也包括改变孩子已经形成的思想。我猜有的观众会说,我们应该改变孩子的思想吗?应该刻意教育孩子吗?关于这些疑问,我们先要看清一个现实,无论我们是不是在有意识的教育孩子,只要与孩子接触,孩子就会受到我们的影响,换句话说,家长就是孩子眼中最熟悉的环境,无论我们主观上想不想,客观上都在塑造着孩子的思想,也是让他们在接受着教育。一些家长可能以为不干预,就是塑造孩子的自由思想,可事实是,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通常带有明显的正面或者反面的家庭印记,比如反面的家庭印记就来自于孩子对父母思想行为方式的否定,来自亲子关系的恶化后的信任崩塌。所以,大家不要觉得主观塑造孩子的类我思想就是错误,这没有什么问题,这是家庭教育的客观实质。关于帮助孩子塑造自己的思想,我们就先从家长思想中的,教育孩子的目的说起。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我也和不少的同事聊过这个话题,得到的回答也很普遍,诸如希望孩子健康快乐,自食其力,适应社会,功成名就,幸福美满等等,也偶有一些希望孩子好的简单回答。我能够理解一些人并不愿意吐露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其实无论哪种回答,本质上都没错,甚至一些潜藏在内心的,希望通过孩子的光鲜为家长自身带来利益好处,争得面子的想法,也没错。但是,一方面,我们不能违背孩子是独立个体这个条件,不能把家长对教育的目的凌驾于孩子接受教育本身的思想之上,另一方面,在这些想法中,存在着一种误区:因为一些家长对教育的目的很模糊,只是希望孩子好,快乐,成功,其实这些想法其实都算不上是目的,充其量只能算是美好的祝愿而已。作为家长,我们先要尽可能地把自己眼中教育的目的想清楚,把目的明确到具体的标准,比如好的标准是什么?快乐,什么是快乐?如何获得快乐?具体什么样子才算快乐?家长有了明确而清晰的目的,才能引导和帮助孩子建立我们认为正确的思想,才能有的放矢,建立通路,才能找到适合的教育方法,不然,我们很难分清,我们教育孩子,到底是为了自己的感受,还是为了塑造孩子的思想。我们说为了避免强烈的情绪,预期可以模糊化,但目的一定要明确,要细致化清晰化。我们当然可以对孩子有着不同方向的教育目的,比如与家人和谐相处,遇事的勇敢果断,也可以在某个方向上有着目的的下限和上限,比如下限是自食其力,上限是创造社会价值。但无论哪种方向,也无论是上下限,都应该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边界。没有明确的目的,就没有主见,就等于放弃了对各种方法度的把握。我们会看到,很多现实中的家长,把自己觉得好的事物一味往孩子身上招呼:别人说快乐教育,就盲目的给孩子提供我们认为的快乐;别人说应该鼓励孩子,就一味地表扬孩子;书中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就带孩子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家长为了自己的感受所作的事情,而并不清楚这些行为的度在哪里,也不清楚这些事情对孩子的影响,从而只能被动地接受着这些行为塑造出来的孩子。然后我们来谈,该如何帮助孩子塑造思想。通常塑造一个人的思想并不容易,但掌握了底层逻辑,其实塑造思想也没有那么困难。我们常说人教人学不会,事教人,一学就会;也常说,孩子好习惯学不会,坏习惯一学就会,为什么?因为我们在用语言教孩子好习惯,在用事情教孩子坏习惯,这从反面完美契合了圣人行不言之教这句道德经中的名言。是的,我们应该依靠事情塑造孩子的思想。准确的说,是依靠事情提供的感受,让孩子建立或者改变想要什么或者不想要什么的欲望。欲望是行为的驱动力,源自缺失感。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学习知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话,我们希望孩子改变命运没有用,有用的是塑造孩子想要改变命运的思想,而孩子想要改变命运的思想形成的前提,是他不满意现在的命运,并且相信知识和命运的联系。同样,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长大赚钱,独立生活,那么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缺钱,感受到缺钱无法生活的状态。但反观现实的我们,给孩子富足的生活保障,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情绪价值,对孩子来说,轻而易举的获得,换来的常是不屑一顾。除了提高了孩子的感受阈值,也塑造了孩子不那么想要这些的思想。这符合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目标吗?我们在塑造孩子思想的过程中,不妨想一想,我们认知中那些对的想法,来自于我们哪段经历,是什么样的经历感受造就了我们头脑中的对的想法。其实,如果想要塑造孩子如家长一样的思想,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和家长有相同的经历。所以,我们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要逐渐地、尽量少的替他们做事情,减少包办,要尽量多让孩子独立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