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倾听师的日常与思考

❤ 一、诊室里的“情绪容器” 来访者推门进来的瞬间,空气里总会带着不同的“重量”——有时是焦虑的紧绷,有时是悲伤的潮湿,有时是迷茫的空洞。我的任务不是立刻“解决问题”,而是先成为一个安全的“容器”:让沉默被允许,让眼泪被接住,让那些难以启齿的碎片有机会被拼凑。 曾有位来访者说:“我第一次觉得自己的情绪不用‘正常化’,你没让我‘想开点’,只是说‘这听起来真的很难’。”那一刻突然明白,咨询师的倾听从不是被动接收,而是带着温度的主动承接。 二、“自我清空”与“边界守护” 每次咨询前,我都会花十分钟“清空自己”——放下当天的琐事、未处理的情绪,让大脑成为只属于来访者的“空白画布”。但这份投入需要清晰的边界:结束后会立刻离开诊室,做五分钟深呼吸,告诉自己“现在回到我的生活里”。 曾有段时间因为模糊了边界,夜里总反复回想来访者的故事,直到身体发出警告才学会:共情不代表“背负”,我们是同行者,不是拯救者。 三、“微小改变”里的力量 最动人的时刻往往藏在细节里:那位总低着头的女孩开始直视我的眼睛,说“今天我拒绝了不合理的要求”;焦虑失眠的妈妈分享“昨晚试着和孩子说‘妈妈有点累’,他给我盖了被子”。 这些“微小改变”比“彻底治愈”更真实。心理咨询不是魔法,而是陪一个人慢慢找回面对生活的勇气,就像在黑暗里一起点亮一盏小灯,然后看着他能自己握紧灯盏,走向更远的地方。 四、“被滋养”的职业真相 常有人问“每天接收负面情绪,会不会很累?”答案是肯定的,但更想说的是“被滋养的时刻更多”。当来访者说“因为你,我开始相信自己值得被好好对待”,当看到一个人从“被困住”到“有力量选择”,这种见证成长的感动,是这份职业最珍贵的礼物。 我们是情绪的见证者,成长的陪伴者,也是在彼此生命里短暂交汇的同行者。这份工作教会我的,永远比我能给予的更多。 心理倾听师 魚野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