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孩子们也不例外。 走在大街上,经常能看到小小的身影捧着手机玩得不亦乐乎。 面对孩子玩手机这件事,家长们的态度截然不同,有的家长选择完全禁止,有的则持开放态度,允许孩子适度接触。 那么,从小被允许玩手机和被禁止玩手机的孩子,长大后究竟会有哪些明显的差距呢? 一、自控力与自律性 被禁止玩手机的孩子,一旦有机会接触手机,往往容易陷入失控状态。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学会如何自我约束和管理对手机的欲望。当脱离家长的管控,他们就像被压抑已久的弹簧,出现“报复性”沉迷。比如,一些孩子在高中阶段被家长严格禁止玩手机,到了大学,脱离了父母的视线,便整日沉迷于手机游戏、短视频等,荒废学业。 而从小被允许玩手机的孩子,如果家长引导得当,他们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控制。例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玩手机的规则,规定每天玩的时间和可以玩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明白玩手机是有界限的,从而慢慢培养出自控力和自律性。他们在面对其他诱惑时,也能更好地克制自己,合理安排时间。 二、社交能力与人际关系 被禁止玩手机的孩子,由于缺乏对网络社交和流行文化的了解,在与同龄人交往时可能会遇到障碍。如今,网络用语和热门游戏、影视作品是孩子们之间常见的话题。如果一个孩子完全不接触手机,他可能听不懂小伙伴们在聊什么,难以融入集体,进而产生孤独感和被孤立感。 相反,适度玩手机的孩子能通过网络接触到更广泛的信息,了解当下的流行趋势,在与同龄人交流时更有话题,能轻松融入社交圈子。而且,他们还能通过一些社交类的手机应用,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学会与不同性格、背景的人交流沟通,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三、信息获取与认知水平 在信息时代,手机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工具。被禁止玩手机的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狭窄,可能只局限于书本、课堂和身边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对世界的认知不够全面和深入。 允许玩手机的孩子,只要家长引导其合理利用手机资源,就能从中获取丰富的知识。比如,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孩子可以学习各种学科知识、培养兴趣爱好;浏览新闻资讯类APP,能让孩子了解国内外大事,拓宽视野,提升认知水平。这些孩子在面对问题时,往往能从多个角度思考,因为他们接触到了更广泛的信息和不同的观点。 四、创造力与想象力 过度沉迷手机对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确实有负面影响,但适度使用手机却能起到激发作用。 被禁止玩手机的孩子,缺少了一个激发创意和想象的平台。 而允许玩手机的孩子,能够通过一些创意类的手机游戏、动画、绘本等,启发自己的思维,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一些绘画、编程类的手机应用,能让孩子在操作过程中,将脑海中的想法变成现实,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手机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 很喜欢樊登老师的一句话: “你在管教孩子过程中,如果你使劲特别大,感觉特别累,孩子也特别痛苦,那么一定是方法错了。” 其实只要方法对了,教育孩子就是一个越来越轻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