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赋能的本质,是为来访者搭建自我觉醒的阶梯,而非以“赋能”之名施加新的枷锁。稍有不慎,本应成为支撑的力量,可能异化为二次伤害的利刃,这要求心理咨询师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 警惕“拯救者”心态的越界。过度代入“我能改变你”的执念,会忽视来访者的主体性。当赋能急于给出“正确答案”,用“你应该更坚强”“这点事不算什么”等评判性语言替代倾听,实则是将自己的认知强加于人,让来访者陷入“我不够好”的自我怀疑。真正的赋能,应是“陪伴者”而非“主导者”,允许来访者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 守住情感共振的边界。共情不是无底线的情感投射,若赋能师将个人经历过度代入,或在来访者情绪崩溃时流露出无力、焦虑,会让对方背负“我影响了咨询师”的额外压力。保持的情感距离,用稳定的情绪容器承接来访者的脆弱,才是安全的赋能底色。 避免标签化的“赋能话术”。诸如“你要学会放下”“你要正能量”等口号式鼓励,看似积极,实则否定了来访者真实的痛苦。赋能的前提是看见并接纳痛苦的合理性,而非用“坚强”的外衣掩盖伤口。唯有带着敬畏之心,在尊重与理解的土壤上,赋能的种子才能真正生根,避免在来访者的心灵版图上,留下新的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