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付出越多越委屈?

为什么总是付出越多越委屈? 昨天聊了自我感动式付出的4种表现,今天我们往深处挖一挖:为什么会不自觉地陷入这种“自我感动”的付出模式? 明明不舒服,却像上了发条一样停不下来?看清这些藏在心底的 “心理发动机”,才能真正关掉它,让付出变得轻松又有效。这5种心理机制,可能是你的“隐形推手”: 【被爱焦虑驱动】—— “我拼命对你好,你才会爱我/离不开我吧?” 你的内心深处可能藏着 “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无条件爱” 的不安。于是,想通过超额付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换取对方的好感和依赖。仿佛在说“你看,我能为你做这么多!我这么有用,你总该爱我了吧?” 本质是试图用“行为”去填补“存在价值”的缺失感。 【拯救者情结作祟】—— “没有我,你可怎么办啊!” 潜意识里渴望扮演“英雄”或“圣母”角色,通过解决别人的问题(哪怕对方不需要)来获得强烈的自我满足感和道德优越感。 把对方的“脆弱”(可能只是你想象的)当成自己存在的意义。过度付出,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被需要”、“很重要”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对方真实所需。 【情感绑架期待】—— “我对你这么好,你欠我的,总该还吧?” 付出时,内心悄悄记着一本“情感账本”。今天的汤,明天的礼物,后天的牺牲……都折算成了积分,期待对方未来用爱、忠诚、顺从或愧疚来“偿还”。 当回报不如预期,委屈和怨恨就爆发了:“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怎么能这样?!” 这不是爱,是隐形的交易和操控。 【“回避真实关系”的盾牌】—— “光忙着付出,就不用面对我们的问题了...” 有时,疯狂付出是一种逃避策略。当关系中出现难以解决的矛盾,比如出现沟通不畅、三观不合、激情褪去,或者害怕面对亲密带来的脆弱感时,就用拼命做事来转移注意力。 仿佛在说“看!我多努力经营关系啊!(所以问题不在我,也别让我去面对那些难受的对话和感受)”。 用身体的劳累,掩盖内心的无措和回避。 看清这些心理发动机,是觉察的开始。下次想“拼命付出”前,先停一秒,问问自己: “我做这个,是对方明确表达过需要的吗?” “还是...其实是为了安抚我自己的某种焦虑/渴望/恐惧?” 把能量收回来,先看见和滋养自己内心的缺口。当你自身充盈了,给出的爱才能是自由的、轻盈的、真正让对方感到温暖的礼物,而不是沉重的债务或操控的绳索。 这5种心理机制,哪一种你最熟悉?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