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蠢症”这一概念的流行,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人复杂的情绪光谱。有人将其视为对“非理性”“低效”的正当排斥,有人则警惕其背后潜藏的傲慢。要厘清这一问题,需穿透情绪的表象,从认知逻辑、社会语境和人性本质三个维度展开解析。 一、认知坐标系的“绝对化”:傲慢的起点 厌蠢情绪的滋生,往往始于对“常识”的狭隘定义。当个体将自身的认知边界、思维习惯乃至生活经验奉为“普世标准”时,便容易对偏离者产生排斥。这种排斥的本质,是将多元的认知坐标系简化为单一的“对错轴”——例如,熟悉网络生态的人可能鄙夷对热梗的无知,擅长逻辑推演的人可能轻视感性表达,长期处于精英环境的人可能无法理解“常识盲区”的存在。 这种认知上的“自我中心”,恰是隐性傲慢的核心。它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每个人的知识体系都是环境、经历、教育共同塑造的产物,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一个农民对节气的敏感,与一个学者对理论的熟稔,本质上是不同领域的“素养”,却可能因评价者的视角差异而被贴上“聪慧”或“愚钝”的标签。当我们用“蠢”来定义与自身认知不符的行为时,实则是用傲慢为世界贴上了非黑即白的标签。 二、容错阈值的“收缩”:傲慢的社会化表达 厌蠢症的流行,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密切相关。信息爆炸压缩了人们的耐心,效率至上主义抬高了对“即时理解”的期待,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则放大了苛责的勇气。在这种语境下,“厌蠢”常被包装成“对效率的追求”:“解释三遍还不懂,是在浪费时间”“这么简单的事都错,是在制造麻烦”。 但细究之下,这种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往往暗含着对他人处境的漠视。我们是否曾想过:对方可能正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困境?可能因紧张而思维卡顿?可能只是尚未接触过某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当我们拒绝给予他人试错空间和理解时间时,本质上是用“自我需求”碾压了“他人处境”——这不是理性,而是将自身利益置于共情之上的傲慢。正如哲学家阿伦特所言:“傲慢的本质,是拒绝承认自身与他人的共通性。”我们都曾有过“笨拙时刻”,却在对他人的苛责中,选择性遗忘了自己的“过往卡顿”。 三、情绪投射的“悖论”:傲慢与焦虑的共生 值得深思的是,厌蠢情绪中除了傲慢,还夹杂着现代性焦虑的投射。当个体在复杂社会中感到失控时,便容易通过否定他人来确认自身的“正常”与“优越”。例如,面对职场竞争的压力,有人会通过鄙夷“同事的愚蠢”来缓解自身的能力焦虑;面对信息过载的茫然,有人会通过嘲讽“他人的无知”来构建虚假的“掌控感”。 这种“通过厌蠢确认自我”的逻辑,恰恰暴露了内在的不自信。真正的自信无需通过贬低他人来佐证,真正的理性必然包含对差异的包容。当我们能坦然承认“每个人都有认知盲区”“笨拙是成长的常态”时,反而能获得更坚实的自我认同。 在警惕傲慢中,重建共情的尺度 厌蠢症与隐性傲慢的关系,并非非此即彼的判断,而是一种需要警惕的倾向。它提醒我们:当“厌恶”取代“理解”,当“标签”取代“倾听”,我们便可能在傲慢中窄化了世界的可能性。真正的成熟,或许是既能保持对理性的追求,也能保留对“笨拙”的宽容——因为我们深知,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犯错、不断学习中,才慢慢靠近“聪慧”的彼岸。拒绝用傲慢为世界设限,本质上是为自己保留更多元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