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密关系的镜子里,看见自己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亲密关系是面魔镜,照见我们未曾觉察的自我投射”。这句话与维吉尼亚的观点类似,都揭示了亲密关系与自我投射的关联。 荣格认为,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往往会将自己内心未觉察的部分投射到对方身上。就像我们会被与自己缺失的人格相反的人吸引,而这其实是自我投射的一种表现,反映出我们内心的需求和匮乏。爱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你也不是你,你眼中的爱人才是你。在亲密关系里,我们展现出的样子,往往反映着自己内心的状态,你想要陪伴、想要倾诉、想要安全感、想要钱、想要归属感,想要规避一切原生家庭给自己曾经带来的伤害。越是内心缺爱、缺乏安全感的人,越容易表现出一种看似掏心掏肺,实则充满索取的爱。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人最容易迷失在对他人期待的追逐里,回归自我内心的探索,才能找到真实的方向。”以下三个点教你用投射改变你身边的惯性思维。 1. 用“情绪溯源”替代即时反应 当对方的言行触发你的激烈情绪时,先别急着反击或逃避,试着追溯情绪的源头:此刻的愤怒/委屈/不安,是否和过去某段相似的经历有关?比如他的敷衍让你想起童年被忽视的瞬间。把“他针对我”的投射转化为“我此刻的情绪源于过去的创伤”,就能跳出惯性的应激模式,用更清醒的方式回应。 2. 在“期待落差”中看见自我需求 若总因对方“不够体贴”而失落,别急着判定“他不爱我”。这种不满可能是你把“被无微不至照顾”的期待投射到了他身上——而这份期待的背后,或许是你从未好好满足过自己的情感需求。试着把“他应该怎样”换成“我需要什么”,比如“我希望他记得我的生日”,其实是“我需要被重视的感觉”,直接表达需求,比用失望投射对方的“错”更有效。 3. 借“关系镜像”整合自我碎片 你反感伴侣“过度敏感”,却没发现自己也在隐藏脆弱;你欣赏他“从不抱怨”,实则在逃避自己的负面情绪。亲密关系中的每一处吸引或排斥,都是自我碎片的投射。试着对自己说:“我排斥的,或许是不敢面对的自己;我欣赏的,可能是渴望成为的样子。” 当你愿意接纳这些碎片,比如允许自己敏感、接纳偶尔抱怨,就会发现与伴侣的冲突在减少——因为你不再需要通过否定他来否定不完美的自己。 所以你排斥的,恰是不敢面对的自己;你渴求的,不过是未被满足的执念。接纳自身的多面,才能容下他人的棱角。跳出用投射画的圈,关系便有了自由生长的可能。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