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耻之徒》里的Fiona,总让人心疼。父亲Frank酗酒成性,母亲缺席,她16岁就辍学打三份工,给弟妹洗衣做饭,甚至替父母偿还债务——这个家的屋顶塌了,她用脊背硬生生撑着。 心理学上,这种孩子被迫承担父母责任的状态,叫“亲职化”(Parentification)。家庭治疗导师鲍尔比曾指出,健康的家庭系统里,父母是“容器”,孩子是“被保护者”;而亲职化会彻底颠倒这种关系:孩子被迫收起自己的需求,变成照顾者,就像Fiona,她的“懂事”本质是生存本能催生出的防御机制。 这种模式的代价藏在细节里:Fiona谈恋爱时总忍不住“拯救对方”,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自己扛”,从不敢承认“我也需要被照顾”。这源于她从未在亲密关系中体验过“安全型依恋”——童年时,她的哭泣换不来拥抱,只能换来“你是姐姐要坚强”,成年后便默认“依赖=麻烦”。 其实很多人都带着Fiona的影子:小时候被夸“懂事”,长大后习惯把“我没事”挂在嘴边。但亲职化不是你的错,那些被压抑的委屈、未被满足的期待,都值得被看见。偶尔“不懂事”一点,允许自己有依赖的瞬间,才是对内在小孩的温柔救赎。 毕竟,你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谁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