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角色下童心支撑全家温暖港湾,实用方法让育儿更轻松

妈妈角色下,常有人觉得“我”带孩子的方式像演动画片,喜欢陪儿子玩橡皮泥大战、扮卡通角色,在妈妈群里显得格格不入,被误认为“没长大”。但去年“我”几乎被育儿疲劳拖垮,丈夫出差频繁,老人帮不上忙,“我”每天加班后还得哄儿子睡觉到半夜,白天却要强颜欢笑扮演快乐妈妈,内心被焦虑噬咬。 危机在儿子发烧住院那晚爆发,“我”一人守夜累到虚脱,还被护士质疑。这时“我”意识到不能再“假装坚强”。通过读心理学文章,“我”学到“自我关怀”概念,明白照顾好自己才能育儿。于是“我”改变策略,不再硬撑天真形象,而是融入实用性方法。 “我”先建立了“五分钟自我充电站”,在儿子午睡时,关掉手机做冥想或看笑话视频,缓解情绪负担。接着应用亲子关系中的“情绪表达法”,若太疲惫,就直接告诉儿子“妈妈今天需要安静”,让他懂得边界,这反而使他更独立。 令人惊喜的是,那些天真游戏成了教育工具。扮卡通角色时,“我”加入情绪小故事,如“狮子先生伤心了怎么办?深呼吸三次哦”,儿子不知不觉学会了情绪调节。丈夫回家后也惊讶于儿子情绪变得稳定。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基于儿童发展理论,游戏互动可帮助孩子处理压力。 “我”还给大家提供了实用建议,试试“家庭笑声清单”,每晚分享一件开心小事,例如“今天儿子搭的积木没倒”,以此养成积极心态。宝妈朋友们,表面幼稚并不代表软弱,相反,这是内心强韧的温柔表现。别再独自扛重担,设立每日小歇习惯,童心就是全家避风港的支柱。强大母亲不是超人,而是敢于温柔示弱的守护者。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