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好好谈恋爱,结果每次都挑到渣的;发誓要跟父母好好说话,三句不到就吵翻天——就像被无形的线牵着,重复着同一种糟心模式? 其实,这根线,多半藏在你小时候的日子里。曾奇峰老师说过,成年人的言行,基本都是童年模式的复制粘贴,能跳出来的,那都是把人生玩成了逆袭剧本的狠人。 就拿我一个来访者说吧,她爸妈总吵架,小时候她最擅长的就是“装乖”,明明委屈得要死,还得笑着说“我没事”。结果现在工作了,同事抢她功劳,她明明气得手抖,还是嘴硬说“没关系”;男朋友冷暴力,她第一反应不是质问,而是先反思“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你看,小时候为了求生存练的“讨好技能”,长大了反而成了捆住自己的枷锁。 鲁迅说过,童年的底色会跟着人一辈子。就像有人小时候总被忽视,长大就特别怕“不被需要”,哪怕在烂关系里耗着,也不敢提分手——因为被丢下的恐惧,比委屈更难受。更扎心的是,这种模式还会传给下一代,就像有的妈妈小时候被打骂,现在对着哭闹的孩子,不知不觉就扬起了手。 但咱也别慌,心理学里有个词叫“觉察即改变的开始”。 你又跟伴侣吵架了,吵完别光顾着难受,停下来想想:刚才我吼的那句话,是不是跟我妈当年骂我爸的话一模一样?或者,对方哪个动作,突然让你火冒三丈?可能那不是因为当下的事,而是戳中了你小时候的某个痛处——这就是“情绪钩子”,找到它,就等于找到了解锁的钥匙。 再具体点,你可以试试“暂停法”。下次再陷入熟悉的糟心状态时,哪怕默念三遍“停!”也行。比如领导批评你两句,你瞬间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像小时候被老师当众批评的感觉),这时候别马上道歉或者怼回去,深呼吸,心里告诉自己:“现在难受的,是小时候那个怕被否定的我,不是现在的我。” 这就是在切断“童年模式的自动反应”。 还有个小技巧,写“情绪日记”。不用长篇大论,就记下来:今天因为啥事儿生气/委屈了?当时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句话是啥?有没有想起小时候类似的场景?坚持下来,你会发现那些藏在潜意识里的“自动化思维”,就像水里的石头,慢慢浮出水面了。 改变不是一锤子买卖。荣格说“潜意识意识化,就是命运的改写”。不用逼自己一下子变成“完美大人”,哪怕每次事后多问自己一句“我刚才为啥会那样?” 就是进步。就像给生锈的门锁上油,总会有打开的一天。你比自己想的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