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大脑把你拖入死拐点 下班后的时间我成功‘叫停’思维死循环

第一篇手记中,作者在职场遭遇困境,方案多次被打回,陷入负面思维循环。方案第五次被打回后,领导要求明早看新框架,作者恐惧未来,陷入不停预演灾难的状态。直到看到“思维反刍”一词,作者意识到那些负面分析是大脑的欺骗。于是开始实验“五分钟法则”,当恐慌袭来,允许自己沉浸痛苦五分钟,时间一到就做具体事。两个月后的季度考核,方案意外拿高分,作者认识到杀死效率的不是能力,而是不停预演灾难的自己。 第二篇手记里,考研二战失败的作者陷入人生困境,觉得自己被全世界抛弃。面试路上,阿姨的话让作者开始留意生活中的细碎光亮。心理学上的“选择性注意”让作者明白,当大脑认定自己是受害者,就会搜集不利证据。作者换了记录方法,每晚记录当天发现的美好事。从起初只能写一两件,到后来发现更多美好。三个月后应聘新媒体运营,作者提出“收集人间烟火拯救计划”,账号积累了三万粉丝,意识到不应只看伤口淤青,而忽略旁边的玫瑰。 第三篇手记,孩子上幼儿园后的主妇陷入自我否定。填写家长信息表、面对同学妈妈讨论工作、幼儿园职业分享等场景,让主妇觉得自己是“无用主妇”。老公的话更让她被“无用主妇”的标签束缚。在社区图书馆看到“标签是牢笼,钥匙在定义权”后,主妇重新定义自己为“家庭能量补给站站长”。这份自我定义的勇气推动她行动,她考下营养师证、开公益讲座、写成亲子游戏攻略并被出版社相中。最后在幼儿园分享时,她用稿费给自己买了礼物,认识到囚笼是自己织的,线头在自己手里。 这些故事基于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思维记录技术、去灾难化训练及重建自我概念等理论,采用“发现问题 - 触碰真实痛点 - 引入认知工具 - 行动验证效果”的结构,展示了打破限制性信念的可复刻行动。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