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闲暇之乐,我觉得是忙碌后的犒赏。忙碌是“药”,闲暇是“糖”。当我们经过一段专注的学习、一项技能的突破、完成一项有挑战的任务后,身心虽然有些疲惫,但内心是充盈的,是带着成就感和满足感的。此刻,泡一杯茶,坐在窗边看云卷云舒;或者,什么也不想,只是安静地听会儿音乐、再或者,和家人朋友随意聊聊天....这些时刻的“闲”,才是真正的享受。因为有了之前的“忙碌”作为底色,这份“闲”才显得格外珍贵、宁静而甜蜜。也是因为忙的充实感,定义了“闲”的幸福感。“忙碌是治愈一切的良药”,它治愈的,是无所事事带来的精神荒芜,是缺乏目标引发的焦虑内耗,是拖延逃避累积的空洞虚无。 无论是为了事业奋斗,还是为了兴趣探索,或是为了身心成长,只要是朝着丰富生活、提升自我的方向努力,这种“忙碌”都在为我们的人生筑基。 相对的“闲暇”,却常常被误解。很多人以为不工作、没任务就是闲暇,而闲暇时就是刷手机、玩游戏、追剧到屏幕发烫,这样就能享受到轻松惬意。那不如尝试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周末或假期,没有工作安排,却也“不知道要做什么”。既没有特别想学的兴趣,也没有特别想体验的事情。于是,时间被“杀”掉了——赖床到中午,刷手机到头晕眼花,在各个APP间漫无目的的切换,点开无数个窗口又匆匆关闭;心里想着“该做点什么”,身体却迟迟不动,用“明天再说”、“太累了”、“没意思”等等借口不断拖延。一天、两天过去,留下的只有更深的空虚、无聊,甚至隐隐的焦虑和自责。在这种无所事事的“伪闲暇”中,心灵是荒芜的,时间是沉重的。没有目标的牵引,没有专注的投入,没有收获的满足感作为铺垫,所谓的“休息”就成了纯粹的空耗。身体是静止的,思绪却像脱缰的野马,更容易陷入“人闲生烦恼,心闲生杂念”的漩涡。这时又怎么会体验到那份“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悠然自得呢?只会觉得时间漫长,内心发慌。 有人觉得,忙碌,就是埋头工作,加班更是家常便饭;可忙碌,远不止是工作的车轮战。我觉得,它更是一种主动拥抱生活、拓展自我的积极状态。无论是想学一门乐器、掌握拍照技巧、研究烹饪技巧,投入其中,专注练习,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忙碌。大脑在吸收新知,双手在尝试创造,这种“忙”带来的是成长的喜悦和能力的提升。或者,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让思想与智者对话;走进博物馆或美术馆,接受艺术的熏陶;坚持一项运动,感受身体的律动与突破。这些看似“非工作”的活动,都在默默滋养着我们的内心世界,让生命更加丰盈。又或者,尝试一项从未接触过的爱好,参加一次社区志愿活动,这些探索性的体验,打破日常的惯性,为生活注入新鲜感和活力,同样是珍贵而充实的忙碌。当我们沉浸在这种忙碌中时,那些无畏的焦虑、对琐事的过度关注、以及漫无目的的杂念,自然就被驱散了。心灵有了明确的锚点,能量有了释放的出口,烦恼便失去了滋生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