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二任老师

常有人说,学校是知识的殿堂,老师是孩子的启蒙者。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从孩子睁开眼睛看世界的那一刻起,另一群“老师”就已悄然上岗——他们就是父母。如果说学校老师教会孩子识字算数,父母则用一言一行,在孩子心上写下关于“如何做人”的答案。 记得小区里有个叫朵朵的小姑娘,刚上幼儿园时总爱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有一次,她妈妈在游乐场看到这一幕,没有厉声呵斥,而是蹲下来问她:“如果你的画笔被别人拿走,你会不会难过呀?”见朵朵点点头,妈妈又说:“那别的小朋友丢了玩具,也会一样难过呢。”从那以后,妈妈每次带朵朵出门,都会提前和她约定“玩具轮流玩”,还教她把自己的贴纸分给小伙伴。半年后再见到朵朵,她已经会主动把秋千让给更小的孩子,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 这就是父母的教育魔力:不用复杂的道理,只用贴近孩子的方式,把“共情”“尊重”这些抽象的品质,变成可触摸的日常。就像农民不会在春天强迫种子开花,智慧的父母也懂得,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用自身的言行做土壤,让美德自然生长。 可现实中,不少父母常常陷入“说教”的误区。他们要求孩子“少玩手机”,自己却刷视频到深夜;叮嘱孩子“要讲礼貌”,转头就在菜市场和摊主争执不休。就像一面蒙尘的镜子,照不出清晰的模样,父母的言行不一,只会让孩子对“道理”产生怀疑。 其实,父母这“第二任老师”的课堂,从不在严肃的谈话里,而藏在琐碎的细节中:餐桌上,是否懂得珍惜粮食;过马路时,是否遵守交通规则;遇到困难时,是否能保持耐心……这些不经意的举动,会像水滴石穿一样,在孩子心里刻下深刻的印记。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的笔迹决定了画的底色。当我们抱怨孩子“不听话”时,不妨先看看自己的言行是否值得模仿;当我们期待孩子“有出息”时,不如先成为那个让他们骄傲的“老师”。毕竟,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要求孩子做到什么,而是父母用自己的样子,告诉孩子“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这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愿意为孩子修正自己的父母,就是最了不起的教育者。因为他们懂得,父母这堂课,讲的不是知识,而是人生。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