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共情

本手记内容皆得到当事人的许可,手记中的人名皆为虚名。

父母是应该理解孩子,但不能一味地共情他们,否则是阻碍了他们的成长和独立。

过度共情,无法建立边界感。有多少父母以及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对孩子的哭声压根没辙。只要孩子撒泼撒娇,就应允了他们的需求,即使有些事情并不合理合宜。孩子本该早睡否则影响明天上学,但拗不过孩子故意找事推迟睡觉。明明不该吃太多零食和饮料,但是孩子一哭就继续给他们吃了。大人其实已经很疲惫困倦了,却还是要咬牙坚持陪玩和哄睡。

孩子本可以自己行走,只要撒撒娇掉掉眼泪就可以被大人抱着走。难怪有很多人说做父母太累,牺牲太大,育儿之路太辛苦;殊不知,是因为边界感太模糊了。孩子用哭闹和撒娇,一点点试探父母的“底线”。父母太爱孩子了,不忍他们受伤,不忍拒绝他们,不忍他们失望。只要孩子有需求立马就放下手头的事回应孩子,孩子一哭闹就立刻给予安慰和包容,孩子一抱怨诉苦就立刻满足他们要求。这样孩子是得到满足了,但这是建立在大人得牺牲和退让上。

作为父母,是需要理解孩子的内心,但无需过度共情。很多人难以置信我和队友是如何在海外独立带三个孩子的,若真有方法,那大概就是明确与孩子的边界。

孩子情绪波动起伏大,不好带,往往就是因为界限模糊了;他们不理解上回就可以,为什么这次不行。没有固定的规矩,孩子才会任意妄为;界限清晰了,养育也就容易了。

不要过度解读孩子情绪。父母都在乎孩子,一旦孩子陷入情绪谷底,很容易就把父母也扰乱得六神无主。孩子肯定会觉得被我抛弃了,这种感觉多心痛。我这么忽视孩子的需求,他肯定会缺乏安全感。拒绝孩子这多残忍,他们会感觉自己不被爱的。这么一想,那瞬间就“妥协”了,就依着孩子吧。其实,孩子的情绪来的快去得也快,开心时没顾及地大笑大叫,伤心时就大哭大闹。不管是开心还是伤心都应该给孩子表现出来的机会,不要过度解读,更不要被孩子一时的情绪牵着走。 孩子其实没想象中这么脆弱,他们只是还无法很好地把控情绪。但大人的存在就是一副标尺,在孩子飘忽不定的情绪面前,大人更应该清醒理智;知道应该坚持什么、知道什么是对的,那就应该坚持去做,而不是被孩子的情绪牵着走。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变得更加稳定且成熟。 过度共情,对妈妈来说是精神伤害。任何一段关系,让一个人一味地忍耐和付出都是不对的,陪伴孩子成长应该是让双方都共同快乐的过程。 过度共情,会降低他们对外界的敏感度。看到孩子做错事,生气,失望和失落才是正常人的反应。对于成长中还不完美的孩子,当然需要包容他们的不足,但也要让孩子明白对与错,以及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如果只是一味的理解和共情,一股脑的包容和接纳孩子,他们不会觉得自己有错,他感受不到自己的行为会带给别人痛苦。爸爸妈妈看起来好好的,丝毫没受到任何影响,所以他们不以为然。然而,想要更快更彻底的改正,那就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并指出他的行为是会带来后果的,这样才有可能觉醒并改变。丝毫不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会给别人带来任何影响和伤害,这样看似洒脱,实则会失去更多。毕竟,谁都不喜欢一个眼中只有自己的“巨婴”。父母的存在,就是要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一个情绪成熟的孩子,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他们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按照他们的需求行事,他们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会表现出同理心和合作精神,而不是一味要求别人满足自己的愿望。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群体单独存在,我们跟外界和旁人需要有积极的互动。这也是孩子需要学会的功课。 孩子不仅仅是个孩子,他们更是一个独立的人。别总是把孩子当成一个孩子对待,这样的话他们永远觉得自己是个孩子。试着把孩子当成一个普通的人,尊重他们,同时他们也要学会尊重父母。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