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要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具备各种条件,得有肥沃的土壤,足够的阳光,丰沛的雨水,合适的温度,还得没有闪电劈,没有洪水淹,没有蝗虫和病害,没有人肆意砍伐,最后还得有足够的时间。所有这些条件都具备了,这粒种子才能长成一棵大树。 孩子的抑郁也是一样,不会只有一个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一起作用的结果。通俗一点说就是“很多事儿凑到一起了”。相互影响,相互发酵,综合作用,并且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才会如此。 抑郁的影响因素可以从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环境层面来分析。 (1)生理层面 家族遗传史,如果家族成员有精神方面的疾患,孩子抑郁的可能性会比普通人高。关系越近,可能性越高。这并不意味着,父母有抑郁症,孩子一定会抑郁。一般认为,遗传因素是一种易感因子,只能说明孩子抑郁的可能性比别人大,并不意味着它们有完全的因果关系。 先天特质,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人天生都不同。即使处于婴幼儿阶段,孩子之间差异也是很大的。有的孩子大胆、乐观、大大咧咧;有些孩子敏感胆小、心细如麻。目前较为公认的研究结果是,抑郁与神经质、消极人格特征关系密切。青少年处于人格的形成期,也会表现出一些类似的特点。 疾患和发育问题,身体疾患、先天障碍和发育性的问题要综合考虑进来。 比如,孩子有听力障碍,听说有困难,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都会受到影响,当然也会有心理层面的影响。一些先天性疾病可能已经治愈了,不会影响现实生活,但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2)心理层面 童年经历,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早期的成长经历是一生情绪情感的底色。6岁前的童年阶段对孩子至关重要。孩子出生后由谁抚养、抚养人的性格、与孩子的关系、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成员的关系、幼儿园阶段的表现等都非常重要。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就像是给孩子喂饭,你喂什么,他就感受什么。如果父母情绪稳定、积极乐观,孩子会感觉到放松舒适;如果父母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经常发脾气,孩子会产生消极、紧张、压抑的感受。 思维模式:抑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比如以偏概全、非黑即白、思维反刍等思维模式会更容易使孩子否定自已,陷入悲观无助的负面情绪。 认知不是天生的,是孩子在与周围人的互动中习得的,或者有样学样学来的,这些跟孩子的养育环境和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3)环境层面 环境和压力:人是环境中的人,压力大、冲突多、人际疏远的环境更容易使人抑郁。 对孩子来说,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生活内容主要是学习和社交。学习上,要重点考虑升学、考试、适应新学校等压力。人际关系上,除了父母,还有同学、朋友、老师等重要关系人。 一般来说,孩子越小,受家庭的影响越大。从上小学开始,老师和同学的影响会逐渐加大。到了初高中阶段,同学朋友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生活事件,数据显示,抑郁发作前92%的人有促发的生活事件。比如:有的孩子可能遭遇家庭方面的压力,如父母打骂、夫妻离婚、突然生病、亲人离世等。有的压力可能来自学校,如考试失利、被老师责罚、被同学嘲笑、遭遇霸凌、转学适应困难等。 一些困难对成年人来说不是问题,但对孩子来说,即是很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