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循环的困局:创伤如何在家庭中传递 孩子在父母争吵中长大,常把“拯救家庭”当作使命。就像那个发誓对母亲好的儿子,他本想替代父亲成为母亲的支柱,却在成长中异化成与母亲过度共生的关系。 这种共生在原生家庭有其“合理性”:母亲从儿子处获得情感补偿,儿子通过被需要确认价值。但这让他从未学会亲密关系中的边界感,以为“对人好”就是承接所有情绪、优先对方需求。 新家庭出现后,这种模式成了破坏者。他习惯性将母亲需求置于妻子之前,并非刻意忽视,而是潜意识延续“对母亲好=稳定关系”的惯性。妻子的被排斥,实则是闯入了早已存在的“共生同盟”。 创伤更在代际间传递。新家庭的儿子看到父母疏离、父亲与奶奶亲密,会复刻上一代策略——代替父亲 成为母亲的依靠。就像爷爷的缺席让父亲成奶奶的“替代伴侣”,如今父亲的情感错位,又让他成母亲的“替代丈夫”。 这不是个人的错,而是创伤的“自我复制”。每代“拯救者”都是上一代问题的“承接者”。打破循环的关键是“看见”:看见依赖并非爱,是未完成的执念;新家庭需以夫妻关系为核心;孩子不该成为“情感替代者”。 创伤如隐形锁链,但每代人都能成为解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