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就是一件衣服、一双鞋,或者一块手表——看起来好像挺普通,可一标上价格,再配上牌子,就突然觉得它值了。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凡勃伦效应。

1
什么叫凡勃伦效应?
这词出自一个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凡勃伦。
他发现有一种特别的消费现象:东西越贵,大家反而越抢着买。
不是因为用得更顺手,也不是更实用,而是因为“贵”本身成了吸引人的点。
2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操作?
人有时候……就是想被看见,被注意,被认可。
1. 想让人知道你“行” ,贵的东西其实是个信号,拿在手上、背在肩上,就跟无声告诉大家你“不差钱”。
2. 买了个超预算的东西,明明不太用得上,可心里就有点起劲,感觉自己“配得上”这种东西,整个人都高级了。
3. 身边人都有了,我没跟上就怪怪的。有些时候真不是你想跟风,是朋友圈子里一个个都在晒、在穿、在炫。
你再理性,心里也会突然闪一下——“是不是我out了?”
然后那股想“别掉队”的劲儿,悄悄就把手掏进了钱包。
小李,普普通通的公司职员,手头不算宽裕。一直念叨着要买块名表,迟迟没下手。
那天他路过商场,看到那块心心念念的手表就摆在柜台,十万块。 他清楚那玩意儿说到底就是看时间,真论实用,还不如他手机。
但那牌子响啊,他听身边好几个人提过——谁谁戴了,立马就有面儿,客户也好谈了,生活直接进入“上等舱”。
那一下,小李脑子里就开始放电影了——同事投来羡慕的眼神、客户握手更有劲了、甚至……他暗恋好久的那个女生,说不定也会多看他一眼?
想得太多,管不住手,他直接把卡刷了。 刚戴上那一刻,他是真开心,有种自己终于“混出头”的错觉。
但过了几周,发现其实没啥特别变化。上班还是那个格子间,客户一样催得紧,姑娘那边更是风平浪静,连朋友圈点赞都没变多。
小李后来也想明白了,自己买这块表,不是因为真觉得非它不可,而是被一堆看不见的“成功模板”拉着走了。
他想要的,也许从头到尾都不是一块表。
类似的情况你有过吗?
有时候我们花一大笔钱,不是真的图那件东西,而是图别人看到我们用那东西时的反应。

你可能也有过类似经历吧?
看上某样高价商品,忍不住心动,最后买下它,其实用起来也就那样。
过一阵子再回头一看,会有点后悔——但也说不上来到底为啥。
3
那怎么办?不想被它牵着走的话……
几个小提醒,可能有点用:
买之前先问自己一句:我真需要它吗?
不是功能,是“需要感”。你心动的是物品本身,还是它的“标签”?
别太把“贵=好”当真有时候,贵的确实做得精致些,但也有不少是品牌溢价。
这个得分清。 试着用别的方式建立自我认同比如作品、能力、人际关系……这些比一块表、一个包更耐用。
故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