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亲子沟通的底层逻辑 心理学中有一个“梅拉宾法则”,说的是:沟通的效果,7%取决于谈话内容,38%取决于辅助表达的方法,如手势、语气等,55%取决于肢体动作。 换句话说,孩子不是听你说什么,而是在看你说什么。 当你和孩子交流时,如果表情是愤怒、失望,语气是尖锐的高声调,即便道理再正确,只会引发孩子的沉默或反抗。 “梅拉宾法则”明确指出:人与人交往沟通中,你用什么表情和态度,对关系影响很大。 亲子沟通是亲子关系的基础,掌握了正确的沟通方式,亲子关系自然手拿把掐。 2.音量越大,错误越多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将妈妈超过85dB的说话录音,放给10名7~10岁的孩子听,然后让他们写下录音的内容。 结果是,只13.3%的孩子写对了。 研究表明,人在面对高压语气时,负责恐惧情绪的杏仁核被瞬间激活,抑制理性思考的区域。 也就是说,当我们情绪激动,大声吼孩子的时候,孩子可能根本听不懂我们说的是什么,反而越做越错,越错越多。 下次忍不住吼孩子的时候,先深呼吸3次,给自己一点冷静的时间,给孩子一点思考的空间,尽可能的控制自己的音量。 提醒自己,降低音量孩子才更能听明白。 3.言辞越温柔,效果越好 你有没有说过这些话: “把这精力用在学习上就好了。” “赶紧来吃饭,磨磨蹭蹭的!” “作业写完了吗?没写完作业玩什么?” 明明没有厉声疾色,但语言背后的抱怨、嫌弃,却能被孩子精准捕捉。 李玫瑾教授说过:你对孩子说话的语气,决定着孩子对你的态度。 孩子从你的语气里,发现自己就是什么都做不好的麻烦,索性放弃努力,拖拉到底。 有句话说,温柔的语言更有力量。要想控制语言背后的情绪,可以试试下面2个方法: 少评价,多提问 比如:孩子作业拖拖拉拉,可以说:现在已经十点了,我看到你的作业还没完成,如果十一点还没写完,你打算怎么办?是不是需要提高写作业的效率? 用“可以”代替“应该”: 比如:把"赶紧去睡觉!"变成"我们一起调整作息吧,这样第二天才能有精神。" 用中肯的语言陈述孩子表现的事实,可能会需要更多的沟通时间,但却能提高孩子的行动效率,养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4.用肢体语言,传递爱意 女儿小时候,有一次因为扣手,被我严厉的批评了一顿。 过了很久,她走到我面前说: 妈妈,能抱抱吗? 我把她抱起来,只听她弱弱地说: 你批评我的时候,我害怕你不爱我了。 我突然意识到,我眼里关注的是如何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但孩子却陷在妈妈不爱我的恐惧里,她需要妈妈的拥抱,来确认妈妈爱不爱自己。 从那之后,我们约定,每次批评后要重新复盘整个事件,说出自己的感受,最后给彼此一个拥抱。 让孩子明白,大人只是纠正一个错误,而不是纠正他这个人,他永远拥有父母的爱意。 拥有被爱着底气的孩子,才有能量去改正错误。 与其皱眉嫌弃,无奈叹气,不如拍拍孩子的肩膀,给他一个拥抱,告诉他:“我们爱你,相信你能做得好。” 美国心理学家戈特曼说过:“孩子不会记住你说了什么,但会记住你让他们感受到什么。” 当你为亲子沟通而苦恼,不妨试试“梅拉宾法则”,用温柔的语言代替高声怒吼,用温暖的拥抱代替不断地说教。 让孩子感受到充足的爱意,才能勇敢地面对未来的任何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