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爱孩子,是让他的感受被“看见” 那天在医院输液,旁边2岁左右的小男孩打完针哭得满脸通红。奶奶扯着嗓子吼:“别哭了!别人都没哭,就你娇气!再哭把你扔这儿!”孩子哭得更凶了,小身子抖得像风中的树叶。 我忍不住走过去,蹲下来问他:“小朋友,打针是不是很痛呀?”他愣住,眼泪汪汪地点头。我又说:“痛是很正常的,这个小哥哥也怕打针呢。现在还疼吗?”他抽抽搭搭说“还有一点点”,我笑着让奶奶吹一吹,小家伙居然慢慢止住了哭,还反过来安慰我儿子:“哥哥别怕,打针就一点点痛。” 一、“别总抱孩子”——可他 曾在我肚子里住了十个月啊 儿子六个月前,我抱得比较多。有人劝我:“别总抱,惯坏了以后放不下!”“孩子一哭就哄,以后会用哭操控你!”我当时特别困惑:她在我肚子里待了十个月,怎么出生后多抱会儿反倒成了错? 他不会说话,哭就是唯一的表达——饿了、疼了、害怕了,我若不理,她得多绝望?幸亏我学过心理学,知道婴儿的安全感是“及时回应”喂大的。 那些说“延迟满足”的人不懂:对婴儿来说,“妈妈来了”不是纵容,而是“世界是安全的”的底气。 二、“打地板”哄娃?不,我要让她看见自己的痛 儿子学走路时总摔倒,我妈总说:“没事没事,打地板!都怪地板摔我们宝宝!”我拦住她:“妈,摔了就是疼了,大人摔了也想哭,咋能怪地板呢?”妈妈气呼呼地说“上一辈都这么哄,就你事儿多”,可我知道,真正的爱不是骗孩子“痛苦不存在”,而是让他知道“你的疼,妈妈看见了”。 后来儿子摔疼时,我会先抱他,问他“哪里痛呀?妈妈摸摸”,再告诉他“痛了可以哭,哭完就好啦”。慢慢的,他学会了自己判断:摔轻了,就晃着小手说“妈妈,我没摔疼”; 摔重了,就委屈地扁扁嘴:“我摔疼了,要哭一会”,哭完又开开心心去玩。 三、被“看见”的孩子,反而更独立 儿子六个月后,开始蹲在地上玩小积木粒,能玩好久;一岁半安静搭乐高,半小时不用我管;两岁听到“困了就上床睡”,抱着恐龙玩偶就自己爬上去。有人惊讶:“你看,惯坏了吗?没有,反而更独立!” 原来,当孩子的感受被充分看见,他不需要用哭闹“索爱”,自然会向着阳光生长。就像医院里的小男孩,他哭的不只是打针的痛,更是奶奶那句“别人都没哭”—否定他的感受,比疼痛本身更伤人。多少孩子就是这样,从小被教导“别哭”“别闹”,把真实情绪锁进心底,长大后连自己都看不见自己的需求 四、真正的爱,成为自己 现在我明白,真正的爱孩子,不是教他“忍”“乖”“听话”,而是蹲下来,和他一起看见“痛”的形状、“哭”的意义。 就像那天在医院,当我对小男孩说“打针确实疼”时,他眼里的委屈突然消散——原来,被看见,就是最好的止疼药。 当父母学会把“我觉得你该怎样”换成“我看见你怎样”,孩子才能在爱里长出底气:知道痛了可以喊,哭了不可耻,而妈妈永远在那里,接住他所有的情绪。 这大概就是真正的爱吧——不是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而是守护他真实的灵魂,让他敢哭敢笑,最终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