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妈妈,总觉得对孩子无私倾吐压力能让他理解生活不易。孩子放学回家,就拉着他倾诉工作的烦闷,如工资低、同事难处、家务累人。当时以为这是“教育”,但孩子变得异常安静,连分享学校趣事都犹豫。 心理学警告“父母情感负债”,过度倾诉会让孩子背负不合适的角色,像个小大人。关键转折是孩子生日派对,他本来兴高采烈展示手工礼物,却抱怨网购快递慢,他眼睛瞬间暗淡下来。事后老师反映他在校情绪抑郁,这才明白是自己的诉说压垮了他的天真。 于是开始改变策略,倾诉前先自问是否必要,更多倾听孩子的感受;设置“情绪缓冲区”,如用散步或画画释放负面念头。现在,孩子笑容重现了。这经历让这位妈妈明白,父母无节制的诉苦会抹杀孩子快乐,学会过滤倾诉内容,才能守护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