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青春期发脾气的孩子:先接住情绪,再解决问题

一位妈妈红着眼圈说:“孩子以前多乖啊,现在一句话不对就摔门,我真不知道怎么跟他说话了。” 青春期孩子的脾气,常被贴上“叛逆”的标签,但在我看来,那些突然爆发的怒火,更像是他们内心混乱的信号——既想独立又害怕孤单,既渴望被理解又不懂如何表达。面对这团“带着刺的火焰”,家长的态度,往往决定了是火上浇油,还是引水灭火。 先停一停:别在情绪顶点对抗 孩子摔东西时,别急着吼“你反了天”;他冲你大喊“别管我”时,先深呼吸三次再开口。青春期的大脑里,负责情绪冲动的杏仁核正在“掌权”,而负责理性判断的前额叶还未成熟。此时的对抗,就像跟醉酒的人讲道理,只会让冲突升级。 有位爸爸分享过一个方法:“我家孩子发脾气时,我会说‘你现在看起来很生气,我在客厅等你,平静下来我们再聊’。” 留出物理空间,其实是给孩子情绪降温的缓冲带。当他发现“发脾气不会引发更激烈的争吵”,反而会慢慢学会控制节奏。 听懂脾气背后的“潜台词” 孩子说“你根本不懂我”,可能是在委屈“我的感受被忽略了”;他摔门拒绝沟通,或许是在害怕“说了也会被否定”。青春期的愤怒,往往是“包裹着脆弱的外衣”。 曾经有个初三学生,因为妈妈没收手机大发脾气,后来在咨询中才说:“那里面有同学发的复习资料,我怕来不及看,又不敢跟妈妈解释,怕她说我找借口。” 家长若只盯着“孩子不听话”,就会错过他真正的需求。试着蹲下来问:“你现在这么生气,是不是有什么事让你着急?” 有时,一句简单的共情,就能让紧绷的弦松下来。 守住边界,也给足空间 面对发脾气的孩子,家长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强硬压制,要么妥协退让。其实,真正的智慧是“温和而坚定”——明确什么不能让步(比如伤害自己或他人),同时给孩子自主选择的空间。 比如孩子因熬夜打游戏被制止而发脾气,与其说“不许玩就是不许玩”,不如说“晚上11点前必须睡觉,这是规则。你可以选择现在关掉,或者我来收,你选哪个?” 既守住了底线,又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青春期的孩子,对“掌控感”的需求极强,给他们留一点自主空间,反而能减少对抗。 家长先稳住自己的情绪 很多时候,孩子的脾气会勾出家长的焦虑。“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还敢跟我发火”——这种委屈和愤怒,只会让冲突恶性循环。 一位妈妈的做法很值得借鉴:“每次孩子发脾气,我都会先在心里默念‘他现在是青春期,他在跟情绪打架,不是在跟我作对’。” 当家长能把孩子的行为和自己的情绪剥离开,就不会被卷入“谁赢谁输”的较量中。你的平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会慢慢教会孩子如何处理情绪。 青春期的脾气,更像是孩子成长的“阵痛”。他们不是故意要伤害谁,只是还没学会如何与内心的混乱相处。作为家长,不必追求“完美应对”,但请记得:先接住他的情绪,再陪他找到出口。当孩子发现“即使发脾气,也不会被嫌弃、被抛弃”,那些尖锐的棱角,终会在理解中慢慢变得柔和。毕竟,被温柔对待过的孩子,才更懂得如何温柔地对待世界。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