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性背后:孩子无声的求救信号

许多父母忧心忡忡地带着“懒惰”的孩子前来,但表面的停滞之下,往往藏着孩子未能言说的深层呼喊。 所谓“惰性”,在心理学视角下更像一种保护性的生存策略。它常掩饰着孩子对失败的深切恐惧——因害怕再次跌倒,索性拒绝起跑。另一面,当孩子感到自我意志被过度干预,他们也可能以“不做”为武器,无声争取内心渴望的自主权;而长期价值感的匮乏,更使他们悄然陷入“反正我不行”的自我预言。这些孩子如同在情绪的迷雾中跋涉,能量早已被内在冲突消耗殆尽。 因此,父母需要警惕对惰性的简单归因和指责。与其说孩子懒惰,不如说他们被自己未曾表达的情感重负压垮了。请试着以“需求发现者”代替“问题纠正者”的角色,用“我看到你最近很累”替代“你怎么又不动”。孩子每一次“懒洋洋”的拖延,背后都藏着一个被忽视的求救信号;唯有轻轻剥开那层“不动”的硬壳,才能触碰到其中真实的脆弱与渴望——那无声的呐喊,正等待着被理解。 每个静止的孩子心里都有未说出口的奔跑愿望。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