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与自我内心的拉锯战,感觉现实总是不如人意,却无能为力,只能任由自己浑浑噩噩地活着。 此刻,请停止谴责自己。 戴维·伯恩斯教授在《伯恩斯情绪疗法》中阐明:一个人遭遇分手、失业、挫败或关系破裂,感到悲伤、痛苦甚至绝望,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 当我们与这些负面情绪反复纠缠不休,便可能固化成我们内心的“执念”,成为阻碍我们得到快乐的真正拦路虎。 因为我们拒绝接受自身的局限或当下的困境,最终才导致自己深陷抑郁、焦虑与自卑中。 《伯恩斯情绪疗法》中有一个典型案例: 一位公认的学霸,始终保持着A+的辉煌战绩,并以聪明、努力自我标榜。 然而,进入哈佛攻读博士之后,置身于顶尖人才之中,她发现自己无论多拼命,成绩也只能徘徊在B或C。 巨大的落差让她陷入自我怀疑的痛苦深渊:“我其实根本不聪明?”“我还不够努力?” 伯恩斯教授指出:她的痛苦根源,在于把“拿A”从目标扭曲成了“必须完成”的绝对执念。 当现实无法满足这个“必须”,自我攻击便成了唯一的出口。 这正是伯恩斯教授核心揭示的“认知歪曲”——将主观消极想法(我必须完美)误认为客观事实,从而引发剧烈的情绪痛苦。 事实上,是你的想法在决定你的情绪,而不是你所处的现实环境。 在心理学视角下,反复的负面情绪会诱发强烈的无望感(hopelessness),让人过滤掉现实情境,对未来产生强烈的消极预期和无助感。 那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区分困住自己的情绪是认知扭曲导致的痛苦,还是客观现实困境带来的压力? 伯恩斯教授在专访中举了个常见的例子: 如果你被爱人拒绝了,你可能会告诉自己:“我不值得被爱,我会永远孤独”。 但这些想法是被严重扭曲了的。例如,它们涉及—— .全或无思维: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不存在灰色地带。本质上你是在告诉自己,因为这段关系失败了(但事实上是有部分成功的),你就“完全”不值得被爱。 .过度概括:你正从一个负面事件过度概括到你的“自我”和未来,因为此刻孤独一人,就认为你会“永远”孤独。 .苛责自己:自责并认为事情全是你的错。我们在找到结婚对象之前,都会被拒绝很多次,这是很自然的。人们可能因为各种各样具体的原因拒绝你,但绝不是因为你“不值得被爱”。 正是这些歪曲的认知,让我们忽视现实的全貌,持续深陷在情绪泥潭中。 所以想改变命运,一定要回到内心去察觉自己内在的消极念头,才有机会改变它们。 如伯恩斯教授所说:“一旦你学会质疑并放下这些歪曲的执念,你的感受就会发生真正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