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影响,不是你的人生定稿!

“原生家庭有罪吗?”这话问得沉甸甸,像一场无声审判。用“罪”字来衡量亲情羁绊,是否也困住了我们自己的目光?那份沉重也许正暗暗传递我们无法释怀的伤痛与怨恨——但这份责任感,我们真能厘得清么? 原生家庭自然无法规避。它如同我们人生画布的第一笔底色:有人底色温暖明澈;有人在严苛否定中,逐渐磨损自我价值感;有人在混乱环境里,尚未长大便被迫应对情感风暴。这些烙印无疑真实深刻,甚至可能代代传递。可这印记便一定是“原罪”证据?原生家庭提供着那支重要的画笔,然而,决定画布最终布局、挥写生命色彩主调的,终究在我们自己手中。 这里暗藏一个常常混淆的边界——辨别影响,与归责于家庭,实在不同。一个例子便很清晰:父母或许因自身有限认知,不懂情感表达而习惯责骂苛求,使你在童年时深感被排斥、卑微。他们确实有影响——这无可逃避。然而说这等于“罪过”,则如同将你的悲伤与缺憾统统推到眼前人身上,以此推卸自己成年后的责任。这不是成长的方向,更像是对自己的禁锢。 背负他人造成的伤害确实痛苦,但成长并非追责审判。当你真的意识到家庭的影响后,更有力量的提问则是:我理解了我的脚本后,怎样为自己书写新的篇章?是的,你有权利重新认识自己,看见未被发掘的价值和独特能力。成长,本就是亲手擦拭岁月积尘,去遇见真实的自己的旅程。 行动可以是点滴却真实的:坦诚与自己对话,记录那些未曾言说的思绪;寻求心理咨询者的温暖支持;或者勇敢建立健康的相处边界,学会温柔却坚定地呵护自己内心。 曾有一位来访者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我总以为父亲当年对我的种种冷漠评判是真的。但当我真正懂得如何爱自己、开始对自己温柔时,才突然明白:父亲的苛刻其实从未改变我生命价值的真实光彩,真正改变的,是我终于有了不再怀疑它的勇气。” 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生命初稿的样子,这不可否定;然而这份初稿的最终定稿,仍握在我们自己手心。剥离“罪”与“非罪”的沉重纠缠,转而分辨影响与自主责任的界限。当你真正掌握自我之笔,生命故事便可以重新书写。 不必以责备作底色,却可以在理解之上重新塑造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脚本。原来最终决定你成为谁的那个人,始终是你自己。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