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婴儿的哭闹掀翻伤口:母性承传与自我救赎

孩子夜啼的第 45 分钟,妈妈抱着孩子在客厅来回走,内心被汹涌的厌恶感所笼罩。这种厌恶感源于二十五年前自己发烧哭闹时,被妈妈疲惫地推开并威胁“再闹就不要你了”。成为妈妈后,她深刻体会到那些未被安抚的创伤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爆发。每当宝宝把辅食洒满地,她会不由自主地涌起当年打翻牛奶杯时的恐惧,进而脱口而出更严厉的责骂。 直到有一天,她看见女儿对着玩偶学自己叉腰的样子,才惊觉这种创伤的轮回必须在此刻终止。于是,“暂停法”成为了她的救命稻草。在即将失控前,她会默念“需要五分钟!”,然后冲进厨房猛吃巧克力,用甜味覆盖记忆里的痛苦。回来时,即便宝宝还在哭,她也能蹲下来询问孩子的感受。 当女儿扑进她怀里的那一刻,她突然理解了当年母亲躲进厕所抽烟的背影。上周教女儿吹蒲公英时,她对女儿说:“飞走的花是去找自己的快乐啦”,这仿佛是在告诉三十年前那个不敢哭的小女孩,她早该被允许自由。 这篇内容不仅展现了育儿过程中的艰难与挑战,更揭示了原生家庭对个人的深远影响。通过“暂停法”这一实操工具,这位妈妈逐渐打破了创伤的轮回,实现了自我救赎。它也提醒着人们,要勇敢面对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疗愈,从而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健康、温暖的成长环境。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爱与理解的力量,能够跨越时空,治愈曾经的伤痛。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