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记内容皆得到当事人的许可,手记中的人名皆为虚名。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话我们总是脱口而出,却从没认真想过它到底对不对。比如——“多喝点热水。”不管是头疼、胃痛,还是情绪崩溃,这句话总是被说出来,好像它是什么万能解药。大家都这么说,所以你也这么说。不是因为它真的有效,而是因为:我们早就习惯了这样说。
还有一些“共识”,看上去理所当然——
比如——开会时领导问:“有没有不同意见?”大家沉默着,谁也没说话,领导点点头:“那就这么定了。”
可这真的是“大家一致同意”吗?也许有人其实感觉不太对,只是抬头看了看四周,见别人都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于是也把心里的质疑按了下去,学着大家的表情,装出“我没意见”的样子。
就这样,沉默成了默认,默认成了共识,而真正该被讨论的问题,从头到尾都没被说出口。
很多时候,我们把“习惯”当成了“常理”,把“不想麻烦”误认为是“大家一致的意见”。
有些观念,看起来是“默认”,其实只是没人开口;有些做法,看起来“约定俗成”,其实只是没人提出过异议。
比如——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是一种教养;但在亲密关系里把所有情绪都压下去,就未必是成熟,可能只是退缩。
比如——工作中“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已经成了某种逻辑默认,但这不是共识,而是制度出了问题后,大家做出的集体妥协。 再比如——孩子在课堂上被灌输标准答案,慢慢地就不敢举手了。我们感叹“现在的孩子太乖了”,却忘了他们是怎么“变乖”的——是一次次被否定后学会闭嘴,是一次次得不到回应后学会识趣。 所谓的“共识”,很多时候只是:不说话的人多了,敢说话的人就少了。于是沉默成了主流,顺从变成了标准。久而久之,我们甚至不再觉得自己是在“顺从”,而是理所当然地觉得“本来就该这样”。 这,才是惯性最厉害的地方——不是让你不能反对,而是让你忘了可以反对;不是压制你的判断力,而是让你以为,判断早就结束了。 我们其实从来不缺“共识”,缺的是对共识的再次确认:这件事,现在还合适吗?这个安排,对每个人都公平吗?这个结论,是经验,还是偏见? 不要轻易相信“大家都是这么想的”,也不要轻易接受“这就是规则”。真正值得尊重的共识,是建立在坦诚、理性和反复讨论之上的;而更多时候,所谓“共识”,只是懒得多问、不愿深究、害怕出头的副产品。 而你我,恰恰要学着去做那个开口的人。哪怕只是轻轻问一句:真的是这样吗?这样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