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小强你好: 最近接触的一个案例,让我想起了职场人经常有的困惑 —— 我们总在坚持做 “倔强的自己”,却常常陷入矛盾的漩涡。表面上是 “就要按自己的方式坚持自我”,但深入聊下去常常会发现,我们心底藏着一个隐秘的期待:“我要做倔强的自己,还希望你能全然接纳我。” 这或许正是你此刻的写照。选择坚守自我时的惶恐,或许并非源于 “不抱大腿” 的遗憾,而是暗自在期待:即便我梗在原地如愣头青,权威依然能看见我的棱角下的笃定,理解我的坚持并非冒犯。这种期待如此强烈,甚至像一场隐秘的考验 —— 仿佛要通过老板的接纳,来证明这份倔强的价值。 但或许,我们不必如此考验他人。 若真要选择倔强的自我,不妨先厘清内心的真实诉求:是决意独自承担不被接纳的风险,只为对得起自己的原则?还是既想守住棱角,又渴望被理解、被庇护?后者本身并非过错,只是需要追溯这份期待的源头 —— 它为何会强烈到让我们忍不住用固执去试探他人的包容度? 其实,倔强的内核是对自我价值的笃定,而这份笃定未必需要用坚硬的外壳来守护。中国人常说 “外圆内方”,正是告诉我们:珍贵的本心不必时刻紧绷着防御,适当的灵活性反而能为它筑起更柔韧的屏障。 当你看到同事灵巧地获得权威庇护时,不必急于否定自己的 “梗”。那些被你视作 “愣头青” 的坚持,或许正是你不可替代的特质。但与此同时,也可以思考:若权威身上有值得学习的经验,能否放下 “要么对抗要么顺从” 的执念?靠近并非依附,学习也不会消解自我,反而能让你的倔强多一份底气与厚度。 真正的倔强,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对抗。它是在守住核心原则的前提下,允许自己有弹性地应对世界 —— 既不必用固执考验他人的包容,也不必因恐惧妥协而失了本心。如此,或许能在坚守自我的路上,少一些不必要的磕碰。